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青岛大学“虎韵薪传”实践团:非遗薪火传童心,青春践行塑未来

时间:2025-08-1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青岛大学:“虎韵薪传”实践团 - 小 + 大

2025年7月9日,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虎韵薪传”非遗实践团奔赴山东高密聂家庄,开展“塑虎·寻遗”非遗文化探索活动。这支由学前教育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深入探访国家级非遗“聂家庄泥叫虎”的制作技艺,并将传统工艺融入幼儿课堂,以创新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在童趣互动中焕发新生。

一、寻根篇:聂家庄里悟匠心,泥土之中见传承

7月9日下午,团队首站抵达潍坊市高密市聂家庄泥塑专业合作社,拜访聂家庄青年匠人聂鹏,随即参观了泥叫虎历史博物馆。经过一下午的调研,成员们充分了解学习了高密泥叫虎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聂鹏老师还给成员们讲述了关于非遗泥叫虎的创新产品。看着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泥叫虎文创作品,团队成员尝试与博物馆中的巨大泥叫虎互动,泥叫虎发出的“咕嘎”叫声让人新奇。

7月10日清晨,成员们共同拜访潍坊市代表性传承人聂来忱老师。聂老师手持未完工的泥叫虎,向围坐的队员们娓娓道来:“选泥要黏而不僵,塑形需三分力七分心,这虎嘴里的哨子,是老祖宗留给孩子们的‘笑声’。”团队成员们尝试了泥叫虎的制作工艺,发现想要熟练掌握这门非遗技艺,要积年累月的“真功夫”。

“原来每一道褶皱都是匠人几十年的手感”,成员们感叹道。聂师傅闻言笑道:“非遗的魂,就在这代代相传的‘手感’里。”夕阳下,团队成员与匠人并肩而立的身影,构成了一幅传统与青春对话的生动画面。

通过团队的调研、实践、采访,成员们发现正如聂老师所说:“现在的年轻人对泥叫虎了解面狭窄,再加上手艺的学习年龄断层严重,传统的老玩具在一定程度上讲传承确实困难。”聂老师坦言,“但我们会坚持,希望通过多文化融合的创新方式让非遗手艺活起来。”

二、传薪篇:童心课堂绽非遗,巧手塑虎润无声

7月24日,青岛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教室里,30双小手正小心翼翼地给泥胚涂色。“小老虎穿花衣啦!”5岁的小朋友高举作品,颜料蹭红了鼻尖。团队成员在孩子中间,用故事讲解彩绘寓意:“红色是吉祥,绿色是智慧,就像聂老师说的,颜色会说话。”

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期间,团队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等多个区域的幼儿园与机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长,秉承寓教于乐理念,将非遗泥叫虎融入幼儿课程,设计了情景故事会、“色彩密码”游戏、“小小匠人”手工体验等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的特色教学环节。

据统计,此次活动累计已有100余名儿童参与学习泥叫虎制作技艺,共发放非遗材料包200余份,创作儿童泥叫虎作品100多件,力争让这项传统非遗在幼小心灵中生根发芽。团队成员表示:“看到这么多孩子爱上传统工艺,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的决心。”

据悉,该团队下一步计划将活动拓展至青岛周边区市,并开发线上非遗课程,让更多儿童受益。

三、创新篇: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青春视角突破圈层

在传承泥叫虎技艺的过程中,团队尝试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这门古老艺术。他们将泥叫虎与流行文化元素结合,设计出憨态可掬的文创作品;把制作过程拍成科普短视频,用轻松的方式讲述传统工艺背后的故事。这些创新尝试,让传统的泥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正如团队成员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文化。”

微光成炬,照见山河万朵,当青岛幼儿园的童谣与聂家庄的虎啸遥相呼应,此次三下乡活动让我们看见:非遗传承从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无数双手的接力。这些青春的身影,正以专业为炬,以创新为翼,让中华文化在当代土壤里,长出新芽,生生不息。

(青岛大学:“虎韵薪传”实践团)

上一篇:涧山民宿童趣织就清凉梦——非遗与自然交融引客来

下一篇:北京科技大学"智影寻遗"实践团:用数字化手段传承非遗文化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