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杨光彩 - 小 + 大
摘要: 本报告基于本人于2024年暑期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寻非遗之美,振乡村之兴”为核心主题,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佳县剪纸”和“佳县民歌”的生存现状与当代转化。报告人杨光彩通过深度访谈、实地参与、市场调研等方式,探索了非遗文化在激活乡村经济、赋能文旅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潜在路径与现存挑战,并尝试性提出“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青年视角与建议,以期为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三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佳县剪纸;文旅融合 一、 实践背景:当非遗遇见乡村振兴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这文化血脉中最鲜活的存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文化振兴作为其“灵魂工程”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让沉淀于乡野田间的非遗文化“活”起来,并成为带动乡亲们“富”起来的新引擎,成为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 我,杨光彩,一名热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生,深知理论学习的局限,渴望走入田野,去触摸非遗最真实的肌理。陕西省佳县,这座位于黄河之滨的古城,拥有着“佳县剪纸”和“佳县民歌”两项国家级非遗瑰宝,却也同样面临着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的困境。我选择这里作为我的实践地,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去探寻非遗之美,更去实践振兴乡村的可能。 二、 实践过程:在黄土高坡上探寻文化基因 我们的团队驻扎在佳县赤牛坬村,一个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得颇为成功的典型村落。在为期15天的实践中,我的角色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非遗文化的记录者、学习者和思考者。 1. 深度访谈:倾听传承人的坚守与困惑 我首要的任务是走近非遗的“活化石”——传承人。我拜访了剪纸艺人高奶奶和民歌能手张爷爷。 · 在高奶奶家,炕头上、窗户上贴满了她的作品:栩栩如生的“鱼戏莲”、寓意吉祥的“麒麟送子”。她告诉我,“剪纸就是心里的画,想到啥就能剪啥。”但她也叹息,现在的年轻人静不下心学,买的也都是机器刻的“死板”窗花。 · 张爷爷在黄河畔为我即兴高歌一曲《黄河船夫曲》,苍凉豪迈的嗓音仿佛能穿透时空。他说,现在的红白喜事都放电子音乐,唱歌的场合越来越少了。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也真切感受到了传承的紧迫性与现实困境。 2. 沉浸学习:从“旁观者”到“体验者” 我拜高奶奶为师,学习最基本的剪纸技法。手指被剪刀磨出了水泡,但当我成功剪出一幅歪歪扭扭的“石榴多子”时,获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超越了书本知识,真正理解了剪纸背后的文化寓意和技艺难度。同时,我也跟着张爷爷学唱了几段民歌,在学唱中体会其中蕴含的农耕文化、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 3. 市场调研:探寻非遗的现代化表达 我走访了县城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市集以及线上的电商平台。发现佳县非遗产品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形式单一(主要是传统窗花、CD光盘),设计陈旧,与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存在脱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村落的民俗博物馆和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却吸引了大量游客,这表明“体验式”消费而非“实物式”购买,正成为非遗传播的新趋势。 4. 参与设计:尝试“非遗+”的创意实践 结合调研结果,我与团队小伙伴尝试做了一个“非遗+文创”的小实验。我们以高奶奶的剪纸图样为元素,设计了一系列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草图: · 实用化: 将剪纸纹样印在帆布包、手机壳、T恤上。 · 故事化: 为每一幅经典剪纸作品配上一段二维码,扫码可听张爷爷唱的相关民歌和背后的民俗故事。 · 体验化: 设计“非遗体验包”,内含红色宣纸、安全剪刀和图样,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剪纸乐趣。 我们将这些创意与高奶奶和当地乡村旅游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获得了他们的高度认可和浓厚兴趣。 三、 收获与感悟:美与兴的双向奔赴 这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与思想淬炼。 1. 深化了专业认知,理解了非遗的“活态性”。 我明白了非遗保护不是将其放进博物馆“冷冻”起来,而是要为其创造新的生存土壤和应用场景,让其真正“用”起来,“活”在当下。 2. 见证了文化赋能的经济潜力。 赤牛坬村通过展示非遗、展演民俗,成功带动了农家乐、民宿和土特产品销售,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让我坚信,非遗是乡村振兴中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富矿”。 3. 坚定了文化自信与青年责任。 黄土高坡上的沟壑纵横,与剪纸线条的流畅灵动、民歌旋律的高亢激昂,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这种源自土地和生活的美,深深震撼了我。作为青年一代,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去挖掘、传播这份美,并思考如何让其产生更大的价值。 四、 发现问题与对策建议 在实践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几条阻碍“美”转化为“兴”的鸿沟: 1. 传承断层问题: “人走艺绝”的风险依然存在。需建立更有效的传承人培养与激励机制。 2. 产品转化瓶颈: 缺乏专业的设计和营销人才,难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 3. 品牌效应不足: “佳县非遗”的品牌知名度较低,未形成集群效应。 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 实施“非遗新生”计划: 推动高校与地方合作,设立非遗工作站,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和营销策划,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 2.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开发更多如“剪纸体验工坊”、“民歌黄河畔研学”等深度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看客”变为“参与者”。 3. 构建“线上+”传播矩阵: 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打造“网红”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五、 结语 十五天,我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峁之间,指尖触摸过剪纸的细密纹路,耳畔回荡着黄河民歌的磅礴之音。我寻找的美,是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我渴望的兴,是文化的繁荣,也是乡村的富足。 这次实践于我,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探索。它让我坚信,非遗之美,绝非故纸堆中的陈旧往事,而是蕴含着振兴奋进力量的宝贵资源。寻美之路,亦是振兴之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努力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一颗齿轮,助力古老的乡村在新时代的文化脉动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杨光彩 |
上一篇:上外贤达“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山西行:青春绣出太平绣球非遗华章
下一篇:唐山皮影,光影间的坚守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