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阿依克丽木、张紫妍 - 小 + 大
北京科技大学"智影寻遗"实践团秉持着帮助非遗文化传承的理念,在近期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影像记录等方式,对北京地区多项非遗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包括京派剪纸艺人、葫芦雕刻师傅,涧头高跷师傅,花丝镶嵌工艺等。团队特别关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团队中的各位同学同老艺人一起学习并体验了各项非遗的制作过程。并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访谈,团队详细记录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和技艺特点并拍摄收集了大量工艺制作过程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各项非遗文化的制作工艺,传承历史,以及传承人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展望。 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团队计划开展以下创新工作:一、开发"非遗大师对话"AI智能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和再现传承人的技艺讲解;二、收集制作非遗文化的数字地图;三、推进AR虚拟投影技术应用,实现非遗作品的动态展示;四、继续开展文创产品自主研发工作;五、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深化对京派剪纸等传统工艺的传承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创新实践旨在探索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路径,为非遗保护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特别对京派剪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团队成员想要通过盘龙柱的外观为载体展示京派剪纸的魅力,让剪纸“动”起来。我们设想通过建模设计外柱结构,以水管为支撑框架搭建基础,随后将160余片手工裁剪的龙鳞以五个为一环分层拼贴,构成龙身。而龙头则由团队成员用钢丝塑性后,通过纸糊的方式勾勒出龙的神态,最终将龙头安装在柱身,完成盘龙柱的整体造型。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京派剪纸的非遗技艺,更通过现代材料与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盘龙柱轻量化与结构稳固性的平衡。龙鳞拼贴环节,通过使用层层叠压的技法,生动展现了"龙鳞栉比"的立体效果,使盘龙姿态栩栩如生。 本次实践,实践团立足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如:AI、AR等手段,将非遗文化与智能结合起来,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活”起来,走进现代化社会,走向未来。让科技成为非遗传承的载体,让年轻一代重新发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文:阿依克丽木、张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