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贤达“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山西行:青春绣出太平绣球非遗华章_|非遗传承|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上外贤达“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山西行:青春绣出太平绣球非遗华章

时间:2025-09-0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安静、居景雨、马世家 - 小 + 大

上外贤达“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山西行:青春绣出太平绣球非遗华章

2025年8月15日,在襄汾县赵康镇那座被岁月浸染的绣坊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跨越千里,走进山西襄汾县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以最虔诚的姿态俯身于绣绷之前,让指尖穿过千年时光的缝隙,触摸太平绣球那温润的脉络。在这座承载千年技艺的工坊里,青年学子与非遗传承人共执针线,以创新思维碰撞传统工艺,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青春创造的深度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非遗传承人刘云芳合影集体照)

初遇·千年绣球的东方美学

临汾襄汾县,太平绣球作为地方传统工艺,最早可追溯至宋金时期,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当地至今保留着制作、悬挂和赠送绣球的民俗活动,如青年男女以绣球传递爱意,或在新春、婚庆时悬挂绣球祈福。在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的古朴庭院中,同学们肃立成一圈,目光聚焦于非遗传承人刘云芳手中的绣球。她以指尖为笔,轻轻拨动红色绣球,十二瓣绣片便如莲华般次第绽放。金线勾勒的云纹述说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银丝盘绕的缠枝暗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那些填充着艾草与藿香的球腹,则散发着古人"芳香辟秽"的养生智慧。微风拂过,绣球上的丝线泛起粼粼波光,同学们仰头凝望,时而低头笔记,时而轻声追问,任凭千年非遗的智慧如清泉般,从传承人的絮语中流淌进青春的心田。

(图为拍摄的太平绣球的实物照片)

在襄汾县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的古朴庭院中,同学们肃立成一圈,目光聚焦于非遗传承人刘云芳手中的绣球。她以指尖为笔,轻轻拨动十二瓣绣片,细述其中深意:“这瓣尖的云纹,是古人对‘天圆地方’的敬畏;那处交叠的针脚,藏着‘生生不息’的密码。”微风拂过,绣球上的丝线泛起粼粼波光,同学们仰头凝望,时而低头笔记,时而轻声追问,任凭千年非遗的智慧如清泉般,从传承人的絮语中流淌进青春的心田。

(图为“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参观学习照片)

传承·学习一针一线里的匠心温度

第一次拿起绣针,实践团同学们体验了:如何让平针走线保持均匀力度,打籽针创造立体花瓣的秘诀,绣片缝合时的"藏线"技巧等。看似简单的动作,重复千百次才能成就一个完美绣球。平针要走得匀称,需得屏息凝神,让每一针都保持相同的力度与间距;打籽针要立得饱满,必须手腕轻旋,使线结在缎面上绽出完美的弧度。最令人叹服的是那些老师傅信手拈来的“虚实乱针”看似随意的走线,实则暗合疏密之道,在光影交错间营造出浮雕般的质感。绣针穿透绸缎的阻力远比想象中更为真切,丝线在绷紧的缎面上留下轨迹时发出的细微声响,都让惯于敲击键盘的年轻手指感到陌生而震撼。

(图为“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学习制作太平绣球照片)

(图为“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学习制作太平绣球照片)

实践团成员们作为初学者笨拙地模仿着,时而因力道不均扯皱了缎面,时而让针尖刺破指尖,却在一次次失败中逐渐触摸到那个更为深层的真相——所谓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对技艺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手眼心法的全息临摹。在这里,他们看见了魏晋的风骨在针脚里流淌,唐宋的繁华在丝线中闪耀,而明清的烟火气则沉淀在那填充着艾草与藿香的球腹之中——这些散发着清苦药香的本草,原是古人最朴素的智慧,将实用与审美、养生与祈福都密密缝进这一掌之间的天地。

(图为“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制作的太平绣球成品照片)

(图为“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同绣娘奶奶们合影照片)

对话·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

暮色染透绣坊瓦檐时,实践团全体成员与传承人长谈。一个标准绣球需要3-5天纯手工制作,而愿意潜心修习的传人却日益稀少。机械化生产的廉价仿制品冲击市场,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用玫瑰花束替代绣球传情。这些,都被实践团的队员们记录在《非遗青年说》的短片里,那不仅是影像档案,更是一份来自Z世代的非遗保护提案。他们想要尝试用年轻人的方式,记录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特写镜头捕捉绣球纹样的精妙;短视频展现绣球制作的工艺流程;访谈记录传承人的坚守与期待,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技艺背后的温度与故事。老师傅演示的技法、将绣娘们讨论纹样时的方言术语、将那些在阳光下闪烁的丝线光泽都一一收录,用镜头为这段正在消逝的记忆构建一个更为持久的载体。

(图为“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为非遗传承人出谋划策照片)

展望·让千年绣球“活”在当下

离别时,实践团队员代表捧着自己缝制的绣球——那些歪斜的针脚反倒成了最珍贵的纪念。大家探讨时说到了他们或许永远绣不出老师傅那般完美的纹样,但至少要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用多少个日夜,换取一枚绣球的诞生。"这大约就是非遗传承最本真的模样:在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些东西值得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

此次襄汾之行,实践团成员的行囊里不仅装着亲手制作的太平绣球,更沉甸甸地扛起了非遗传播的使命。从指尖触碰丝线的那一刻起,他们便成了千年技艺的“代言人”——未来将以青春创意为笔,借互联网之翼,让这抹东方雅韵跨越山海,在世界文化长卷中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安静、居景雨、马世家)


上一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寻姑苏非遗,青年助力文化传承新篇

下一篇:寻非遗之美,振乡村之兴 ——关于参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非遗+乡村振兴”融合模式的实践调研报告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