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寻姑苏非遗,青年助力文化传承新篇_|非遗传承|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寻姑苏非遗,青年助力文化传承新篇

时间:2025-09-0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徐思颖 - 小 + 大


盛夏七月,暑气正浓。2025年7月6日至12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10名学子组成实践团队,奔赴苏州开展“姑苏文脉・非遗换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苏州博物馆西馆、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等多个调研点位,深入探寻科技赋能下非遗文化的新面貌,解锁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路径。

实践首日,团队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启“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之旅。在沉浸式展厅内,成员们通过观赏多媒体艺术展“走进”吴门画派的艺术世界,借助数字投影细赏苏绣作品的一针一线,直观感受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助力。“现场年轻游客占比超40%,这让我们看到科技是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距离的重要桥梁。”团队队长徐思颖在体验后说道。此外,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还深入了解“苏工展”的精髓,近距离感受苏作工艺背后的匠心精神。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苏州博物馆西馆观赏多媒体艺术展,感受科技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徐思颖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前合影,体悟苏州文脉。徐思颖 供图

7月7日,团队聚焦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探寻“文旅融合”的活态样本。漫步古街,成员们走访非遗市集与传统老字号店铺,在与木渎米酒店主的交流中,不仅了解到米酒酿造技艺的历史,更发现周末时段青少年成为主要消费群体,印证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消费潜力。然而,在街区非遗工作室调研时,团队也注意到“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等问题正制约着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亟待破解。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市集与店铺主交流。徐思颖 供图

传统曲艺的当代转型是团队关注的另一重点。7月8日,团队先后走进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与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评弹博物馆,成员们通过数字互动墙切换评弹唱段、佩戴AR眼镜观看虚拟表演,还与传承人深入交流线上直播、短视频创作等数字化传播尝试;在昆曲博物馆,3D全息投影重现的经典折子戏、沉浸式戏台的角色体验,让大家看到传统曲艺打破观演模式、吸引年轻观众的新可能。“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大众化,是传统曲艺在当代发展中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团队成员陈耀文表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体验数字化评弹展示设备。徐思颖 供图

后续几天,团队还分别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及苏州博物馆文创店,从不同维度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成员们系统学习丝绸传统工艺流程,聆听非遗传承人钱小萍的匠心故事,思考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在文创场所,团队通过观察评弹IP、苏绣纹样、馆藏文物元素衍生的文创产品,分析“文化+商业”模式的运营逻辑,认识到非遗传承需拥抱市场,在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中实现自我更新。

7月11日,团队在苏州共享会议室开展数据整合与问题对策研讨,围绕“传承人老龄化”“传播形式单一”“文创产品同质化”等核心议题深入讨论,初步构思“数字化+非遗”传播体系、“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等解决方案。7月12日,团队完成实践报告撰写后踏上返程。

“一周的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是封存的‘老物件’,而是需要注入青春活力的‘活文化’。”周子铉总结道。此次暑期实践,不仅让学子们深入了解苏州非遗的现状与挑战,更激发了他们作为青年一代参与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关注非遗创新发展,用所学知识为传统文脉的当代延续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徐思颖)

上一篇:镜头记录千年绝响!青年学子走近国家非遗“洛阳海神乐”

下一篇:上外贤达“五福临门”青年实践团山西行:青春绣出太平绣球非遗华章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