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乡村振兴路,探寻如皋治理经——南审学子前往如皋进行基层调研_|乡村振兴|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解码乡村振兴路,探寻如皋治理经——南审学子前往如皋进行基层调研

时间:2025-08-1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石洋 张羽彤 - 小 + 大

8月4日,南京审计大学“雉水安澜”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如皋市顾庄社区、丁冒村、平园池村及市综合治理中心,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通过与基层干部、农场主、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实地调研,团队探寻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治理创新与民生实践,解码“如皋模式”的鲜活样本。

从苗圃到园林:顾庄社区的“绿色蜕变”

在顾庄社区农户走访过程中,党支部书记陈亚鹏向调研团队讲述了社区从传统苗圃到“中国盆景之乡”的转型历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干部带头骑着自行车赴苏州、上海推销苗木,逐步带动村民从种植农作物转向苗木培育。如今,全村农用地已全部转为林地,70%区域成为种苗基地,“缔原林木”等品牌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陈亚鹏介绍,随着盆景产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去年集体收入达330万元,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从农田到餐桌:丁冒村的“蔬菜革命”

“退伍后种地三年亏了本,出去打工攒了第一桶金,还是想回来干农业。”王小龙的创业故事打动了在场师生。这个从20亩菜地起步的家庭农场,如今已发展成1000多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芦笋、富硒梨等特色产品直供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平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农场通过“订单农业+精深加工”模式,将次品萝卜制成萝卜脆,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村集体则通过土地租赁获得稳定收益,去年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从空心村到网红地:平园池村的“荷花经济”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平园池村,曾是土地抛荒、年轻人流失的空心村。如今,千亩荷塘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荷花节单日接待量突破5万人,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

村支书刘炜建的“三招”让团队印象深刻:一是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改善基础设施,600万元资金修通全村水泥路;二是推行土地股份制改革,将农户承包地集中流转,每亩租金1100元;三是打造“荷花+”产业链,开发小火车、游船等研学项目,年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

从分散到协同:综合治理的“如皋实践”

在如皋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一站式”矛盾调解平台的高效运转让调研团队眼前一亮。该中心整合信访、司法、人社等部门资源,设立劳动争议、家庭婚恋等8个专业调解室,去年接待群众2.4万人次,首次办结率达68%。

“我们组建8个工作组下沉46个村,化解5年以上积案70件。”中心主任蔡新建介绍,通过“下城联调”行动,市级部门与镇村联动,成功解决宅基地纠纷、养老矛盾等棘手问题。专职调解员队伍中,60岁以上的老书记、老教师占比63%,凭借威望和经验化解了不少“清官难断的家务事”。

此次实践中,小分队在如皋的田埂地头、社区院落与治理一线,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如皋模式”的鲜活之处,正在于将党建引领的“魂”、产业发展的“骨”、治理创新的“脉”与民生为本的“肉”紧紧相融,让乡村在蜕变中既留住了乡愁,更生长出希望。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与蓝图,而是无数基层干部带着情怀俯身耕耘,是新农人用创新激活土地潜力,是乡亲们用双手编织幸福图景。团队将把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与思考写入报告,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青年视角的注解,更想让更多人看见——在广袤乡村,每一份坚守与突破,都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作者:石洋 张羽彤)

上一篇: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沂路同行”实践团走访百泉峪村,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下一篇:西安工程大学:携手挂牌·设计焕新,共绘志丹乡村振兴画卷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