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马天鸣 熊苏瑶 - 小 + 大
近日,“三都渔光·共续船说”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开启一场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之旅!我们揭开“醉美三都”背后的发展逻辑,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团队集体照 缘起:什么是三都? 三都镇,一个镶嵌在富春江畔、坐拥“富春小三峡,江南橘子洲”美誉的魅力小镇,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实践,成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明星镇”。 “橘”势大好,产业兴旺:作为杭州最大的柑橘主产区之一,拥有2.8万亩橘园,年产量超4万吨,产值达2.1亿元,“中国优质柑橘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地”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渔”韵悠长,文化璀璨:三都神秘的“九姓渔民”文化独具魅力,水上婚礼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这都诉说着其作为近代重要通商口岸的辉煌历史。 “醉”美品牌,融合创新:三都镇谋定“宜居建德 醉美三都”发展定位,构建“两带三区多点”产业格局,深化“樱花、渔火、柑橘、年俗”四季节庆体系。 “游”径串联,全域激活:三都智慧交通串联江南秘境、九姓渔村、水上乐园等景点,精品民宿集群(如夕下青野、村墅山开)开门迎客,形成集采摘、吃住、游玩于一体的精品路线,实现了从“卖橘子”到“卖体验、卖品味、卖乐趣”的华丽升级。 调研照片 这里, 是观察浙江“千万工程”深化、 探索“两山”理论转化、 解码农文旅融合共富模式的绝佳样本! 深入水巷渔宅,解码时空记忆 本次实践,我们将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田间地头、民宿、节庆现场、创业空间,力求全景式扫描与深度聚焦相结合作为乡村活化的重要方式。 实践队员们穿行于九姓渔村交错的临水巷道,细致测绘渔船停泊点、公共石阶与祖屋聚落的共生关系,梳理水系脉络与人居空间的互动逻辑。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叩开斑驳的渔家木门,与世代居住于此的“船上人”围坐畅谈。老渔民抚摸着桐油浸染的船桨,讲述“九姓渔民”岸上定居的百年沧桑、婚嫁禁忌与渔汛传说。队员们凝视着堂屋悬挂的明代《渔户族谱》,深感水上族群记忆正随岁月流逝而模糊,亟待通过沉浸式空间叙事与数字活化,让“舟楫为家”的生存智慧在当代文旅中延续血脉。 实际场景 锚定文化坐标,设计破局路径 锈蚀的钢铁幽灵——趸船,如今甲板裂缝蔓生野草,缆绳在海风中空荡摇晃,因未预留渔船停泊接口,与周边环境极为不符。断裂的山水纽带——坡道,连接村落与码头,雨季沦为泥潭。漂流的记忆棺椁——水上建筑,曾用于渔具仓储的吊脚楼,底层木柱被白蚁蛀空,墙体张贴的1987年渔汛通告正在潮气中溶解。被遗弃的仪式史诗——水上婚礼,非遗正在逐步褪出人们的视野,观众席的消亡,渔火节表演在风浪中混杂着司仪麦克风的回响,台下仅有5把塑料椅有人落座,而其中3人是躲雨的背包客,记录婚约的桐油婚书被二维码签到墙代替,墨迹被咸雾蚀成斑驳的灰黄色。渔民的故事被游客滤镜、旅行社剧本、资本包装三重扭曲,本土叙事彻底失守。 实际场景 熔铸集体记忆,回塑叙事路径 实践团紧扣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建德专项赛题,以“三江潮涌·醉美渔村”为核心,聚焦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融合三大目标,提出“建筑改造+业态运营+IP赋能”三位一体解决方案。 下一步实践队将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内容,重点打造以故事线为核心的村落空间载体: 岸上建筑改造与水上趸船活化,我们共推出五个项目,①旧舷新梦——趸船闲置空间设计,直白点出”改造重生“的核心,”旧舷“指老趸船的船舷,”新梦“寓意承载新功能与新愿景,强调改造理念和可持续发展;②叠翠坡——坡地设计,”叠翠“形容坡地上植被层层叠叠、青翠欲滴的景色,直观描绘地形和生态美感;③三都汇——岸上建筑改造,点明三都地点,突出”汇聚“之意,汇聚人流、商品、活动、信息。易于记忆和传播,作为核心区域名称非常合适;④浪里渔——水上渔排体验,强调体验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浪里“点明水上环境,”渔课堂“暗示这不是被动参观,而是学习撒网、喂鱼、识鱼等技能的互动课堂。名字直接传递价值,对亲子家庭尤其有吸引力;⑤波光戏语——水上皮影戏,”波光“指水面特征,”戏语“既指皮影戏的表演(戏),又暗示光影仿佛在低语(语),将水、光、影、戏巧妙融合。在改造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同步开发以“三江渔灵”(融合鸬鹚、渔船、江浪元素)为核心的IP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深度文化体验路线,推动渔业资源向高附加值旅游体验转化。 成果展示 我们期望这成为生态平衡的园林滋养基地,绿色景观带的打卡地点,渔村非遗文化艺术遗址,聚焦心里疗愈,发展身心放松的度假生活区。 “听见浪花里的千年渔歌,更要看清船舱里的生计账本。” “年轻人回归乡村,不是寻找田园牧歌,而是共建公平可持续的活力网络。” 调研不是终点,而是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起点。 “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作者:马天鸣 熊苏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