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为深化大学生对地方特色产业的认知,同时发挥知识科普价值,助力社区居民提升生活认知,烟台理工学院“青禾乡行”社会实践队奔赴青岛崂山区,开展崂山面塑工厂参观与西山社区科普宣讲活动,以实践赋能乡村发展,用知识点亮社区生活。 一、寻味非遗:解码崂山面塑的匠心密码 崂山面塑作为青岛非遗美食,承载着当地世代传承的饮食文化与匠心技艺。实践队首站走进崂山面塑工厂,在负责人带领下,开启一场传统面食文化的探寻之旅。 踏入工厂车间,浓郁麦香扑面而来。整齐排列的和面机、醒发箱有序运转,师傅们身着工装,正熟练进行揉面、造型、蒸制等工序。实践队成员围拢在经验丰富的李师傅身旁,观察面团在手掌间逐渐变得光滑柔韧的过程。“和面讲究‘三光’,面光、盆光、手光,这是基础;揉面得使巧劲,让面团更有韧性,蒸出来才会蓬松有嚼劲。”李师傅边示范边讲解,成员们纷纷上手尝试,感受面团触感变化,体悟传统技艺的精细。 在造型环节,师傅们信手拈来,将面团塑造成鲤鱼、寿桃、元宝等形态,栩栩如生。“这些造型不只是好看,还寄托着咱当地人祈福纳祥的心意,像春节蒸的枣饽饽,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工厂负责人介绍道。实践队成员跟着学习,从笨拙模仿到逐渐掌握技巧,在面团塑形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温度。 参观发酵与蒸制车间时,成员们了解到现代设备如何助力传统工艺升级。智能醒发箱精准控制温度湿度,让面团发酵更稳定;多层蒸箱均匀受热,保障馒头品质统一。“传统手艺得守正,也得创新,现在我们结合电商、研学,让崂山面塑走得更远。”负责人谈及产业发展,眼中满是期许,这也让实践队看到非遗产业化的活力。 二、趣味宣讲:解码崂山面塑 实践队一行抵达西山社区,在社区门口与工作人员会合,西山社区党支部书记与西山社区主任亲临,共同展示“青禾乡行”社会实践队队旗,正式拉开此次非遗宣讲活动的帷幕。崂山面塑作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青岛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队期望通过此次宣讲,让社区居民深入了解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社区活动室内,实践队成员围绕“崂山面塑: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主题展开宣讲。身着红色志愿服的队员,借助精心制作的PPT,从崂山面塑的历史渊源讲起,详细介绍其作为民俗文化传承载体,在节庆、礼仪等场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过去,崂山面塑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的‘主角’,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队员生动的讲解,让居民们对崂山面塑的文化价值有了初步认知。 三、青春赋能: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与担当 此次王哥庄之行,于实践队成员而言,是一场“知行合一”的成长课。在工厂,他们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理解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携手前行的关系;在社区,学会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表达,明白文化传承要走到百姓身边。 从工厂车间的匠心传承,到社区课堂的文化共享,烟台理工学院“青禾乡行”社会实践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三下乡“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意义。崂山面塑的香气,不仅留在队员们的记忆里,更化作他们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动力。未来,愿更多青春力量走进乡土,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下乡”故事,让传统民俗在交流中熠熠生辉,让青春在扎根基层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