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乡野拾光--拾影石缘小分队 - 小 + 大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贯彻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广东海洋大学"乡野拾光-拾影石缘"实践团队于7月23日至27日赴云浮市石城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青年视角记录乡村发展新貌,用影像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在云浮石城镇的青山绿水间,广东海洋大学"乡野拾光-拾影石缘小分队"的白色身影穿梭其中。摄像机是他们的第三只眼,无人机为他们展开俯瞰大地的视角。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的特色产业、生态画卷与文化根脉,将石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图为石城镇人民法院上方 陈碧怡 供图。) 走进共德茶园,负责人麦伯轻抚着斑驳的茶树树干,向我们讲述着迳心茶跨越四个世纪的故事。明万历年间,客家先民将茶种带进这片云雾山地;清乾隆时期,"迳心茶"成为贡品,留下了"一盏清茗酬知音"的佳话。如今,37棵百年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最老的一棵树干周长已达52厘米,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在这里,茶农们依然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惊蛰"开园"时,他们只采摘最嫩的"一芽一叶",每斤茶叶需要重复3万次采摘动作;到了霜降,新茶被小心地封藏在陶缸中,经过三年的时光沉淀,才能成为韵味绵长的老茶。 (图为当地最大茶园——共德茶园 陈碧怡 供图。) 迳心茶:四百年时光沉淀的山野馈赠 "迳心茶是一代代人熬出来的滋味,哪有名茶是凭空从山里冒出来的?"共德茶园的阿叔语气里满是骄傲。这片传承了400余年的茶园,藏着石城镇最珍贵的味道。 在炒茶房旁的竹棚下,麦伯为队员们展示了迳心茶的多样魅力:左边是绿茶“迳心清前绿”,中间是陈年茶,右边是红茶。沸水注入,茶叶在水中舒展起舞。绿茶汤色如翡翠,栗香浮动;陈茶沉稳,木质香温润;红茶醇厚,回甘绵长。阿伯示范着轻啜一口绿茶,烟火气在舌尖绽放,鲜爽甘冽直冲喉咙,尾调清甜。而老茶则需耐心等待,入口微涩,咽下后凉气升腾,如岁月沉淀的馈赠。“这滋味,得等茶叶在陶罐里存够三年才出得来。”阿伯眼中闪烁着自豪,“就像山里的故事,得慢慢熬才够味。” (迳心茶的茶包和迳心茶 陈美燕 供图。) 作为石城镇的特色支柱产业,迳心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现存37棵百年古茶树,最老树龄超过150年,具有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当地茶农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种植技艺,严格遵循二十四节气农事规律,从惊蛰开园采摘到霜降封藏陈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 然而,据调研,这个世代以茶为生的传统茶乡,虽然已实行"公司+农户"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但茶叶生产仍以家庭作坊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调研显示,当前主要存在各农户生产标准不一、缺乏统一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本地市场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升级空间。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与迳心村悠久的制茶历史和优质的茶叶品质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破局之道:小分队提出:聚焦文化底蕴,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让更多人看见迳心茶的故事;同时整合资源,搭建产销平台,让山野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图为团队在迳心茶茶厂和茶园所拍摄的照片 陈碧怡 供图。) 当茶香遇见豆香:石城的产业振兴之路 除了茶香,石城镇的腐竹同样令人回味。选用本地优质黄豆,经浸泡、磨浆、煮沸、揭皮等传统工艺制成,薄如蝉翼却豆香浓郁。腐竹作坊里,老师傅的手法娴熟,每一张腐竹都是时间与手艺的结晶。石城镇的腐竹工艺由来已久,这项传承百年的技艺已被列入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用山泉水浸泡黄豆12小时,到用石磨以每分钟不超过30转的速度慢研,再到用松木明火保持92℃恒温煮浆,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匠人们的智慧。如今,这项传统技艺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标准化生产车间的建立、即食腐竹零食系列的开发,让这项非遗 技艺走得更远。 自"百千万工程"落地以来,石城镇已培育出4个典型示范村。党建引领聚合力、产业升级促增收、生态治理焕新颜——这座小镇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那么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迳心茶与腐竹?小分队与当地政府深度合作,通过调查报告、宣传视频、人物专访,将石城的产业故事讲得生动而真实。 让茶园与腐竹作坊成为游客体验的窗口,让传统手艺与现代营销碰撞出火花。正如队员们所说:"愿更多人循着这些影像走进石城,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机遇。" 茶园的晨雾与茶香、作坊里的豆香与匠心,都成了青春里最深刻的印记。或许,这份经历赋予他们的最大心愿,便是让石城的特色产业走出大山,让岁月酿出的滋味,成为世界舌尖上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