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沈心怡 - 小 + 大
8月15日,扬州大学医学部一支名为“智链乡医、AI筑健康”医学生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南通、徐州、苏州、无锡四地乡村医院,开展医疗科普、义诊理疗等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医疗科普服务。团队询问当地医生和患者对于AI医疗设备使用的意见,探寻AI医疗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便利性利于乡村振兴。 01 技术下沉,AI医疗落地乡土 通过向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目前是否了解或接触过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AI)工具?(例如:辅助诊断软件、智能问诊助手、AI影像识别、慢病管理平台、AI用药提醒等),对AI医疗工具在乡村应用最核心的期望是什么?”等问题的引入,来获取该技术的可行性。 02 智慧医疗的多元实践 当深入基层医院的第一天,发现自助预约挂号机上几乎是空无一人,但是人员引导台上却人满为患,发现大多数患者年龄普遍较大,不会使用网上预约挂号。 在活动室,实践团“智链乡医、AI筑健康”成员正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爷爷,把这个‘预约成功’的页面截图存好,周三下午两点直接去三诊室就行!” 03 健康科普的创新表达 健康科普在三下乡活动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智链乡医、AI筑健康”团队成员通过录制方言版引导智能挂号方式和预约挂号方式,来帮助社区老人更加熟悉流程,是接受过程更加快速。 04 服务模式的深度突破 由于近期高温,村里老人出行不便,“智链乡医、AI筑健康”团队成员走进村名家里,礼貌地询问村民对于智能医疗的理解和接受度,通过调查,提出了很多现实疑问您认为在乡村推广使用AI医疗工具可能面临的主要障碍或担忧有:①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不稳定②缺乏购买或维护AI工具的资金③ 操作复杂,学习使用困难④ 担心AI诊断/建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⑤担心AI出错带来的医疗风险和责任界定问题⑥ 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信任AI的建议⑦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技术支持⑧ AI工具内容不符合乡村实际需求⑨担心AI取代医生的角色等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这种“健康敲门”的服务模式,让医疗关怀精准直达最需要的群体。 05 青年成长与价值体认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领悟: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交流。“刚开始说话想都不想就说专业词汇,村民听不懂。这是我必须改正的地方。”同学们学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反复解释医疗问题。 06 挑战与未来之路 村卫生室远程医疗缺位,村民影像诊断需辗转奔波;市区医院则存在城乡医疗结合能力弱、功能简陋、投入不足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智链乡医、AI筑健康”实践队成员从专业所学凝练破局之策:积极打通信息孤岛,构建适配乡村的智慧医疗网络,为健康乡村筑造数字基座。 本次实践,“智链乡医、AI筑健康”团队成员共走访了三地,结合了三家乡村医院,询问了近30位医务工作者和100多位患者对于AI技术与乡村医疗结合的看法。智慧医疗的普及工作成为实践团队的重点。在老年友好型乡镇社区,青年学子面向中老年群体开展智慧医疗科普,帮助村民跨越“数字鸿沟”。深刻明白“数字化赋能基层医疗”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作者:扬州大学医学部智链乡医、AI筑健康团队成员:沈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