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彝语跃动・兴乡声浪”实践团队 - 小 + 大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强”,更要文化“兴”,而语言互通则是打通产业发展、文化交融、民族同心的关键纽带。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号召,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与文化赋能的需求。2025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彝语跃动・兴乡声浪”实践团队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既为当地群众搭建起沟通外界的语言桥梁,更以专业智慧激活乡土资源、守护民族文脉,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01 普语惠农·促民生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抓手。在“普语惠农”行动中,团队精准聚焦银发群体与留守妇女需求,创新推出“银龄家政护夕阳”项目。依托社区数据调研与问卷分析,团队在越城镇设立“银龄服务驿站”,联合当地部门制定彝区银龄家政服务标准,开发涵盖老年健康管理、彝汉双语沟通的定制化培训课程。团队成员针对留守妇女开展系统化家政技能培训,同步强化普通话沟通能力训练。截至活动结束,已有30余名留守妇女通过考核获得服务资格证书,成功实现本土化就业,实现了银发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02 双轨赋能·兴乡村产业 为全面激活凉山乡村发展动能,团队从产业技术升级与产销渠道拓展双路径发力。在种植养殖领域,针对青壮年从业者实施“农技推普双融合”项目,团队成员联合农业技术人员聚焦种植养殖技术普及与语言能力提升,共同制作标准化短视频教程。以普通话旁白搭配彝文字幕讲解技术知识,并开展智能工具应用培训,指导农户通过农业政务APP查询市场行情,在数字操作中强化普通话实践,提升技术水平与语言能力。在传统手工艺领域,为破解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销路不畅问题,启动“电商推普助产销”计划,电子商务专业老师携团队成员面向农户、残障人群及当地妇女开展全流程电商培训,涵盖平台入驻、产品拍摄、直播带货等技巧;同时建立跟踪服务机制,通过线上答疑群实时解困,依托大数据指导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03 童语润心·强文化根基 团队以语言文字为纽带,构建起“文化浸润+实践赋能”的青少年语言素养提升体系。“红色推普润童心”环节,志愿者组织手工实践与“红色故事分享会”,孩子们完成手工作品后,用普通话分享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语言实践中传承。“安全推普护成长”行动结合山地特点,将安全知识编成普通话儿歌,志愿者进行纠音指导,让安全理念与标准发音同步传播。“亲子推普绘农耕”以乡土体验为载体,在绘画过程中鼓励孩子描述作品,让亲子协作的温情与语言能力的提升,自然融入乡土生活之中。系列活动通过“玩中学、做中练”,让青少年在红色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安全实践中筑牢成长防线,在亲子农耕中亲近乡土文化,助力形成“语言提升+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04 文脉传承·焕文化活力 “语言通,则心灵近;文化融,则民族兴。”为守护彝族文化根脉,让传统技艺与故事得以延续,志愿者们深入村寨与博物馆展厅,系统采集彝族文化遗产素材:聚焦服饰纹样,细致拍摄传统刺绣的针法细节,记录纹样背后的生活寓意与民族传说;对口弦音乐及“克智论辩”传统进行收录学习。同时,在抖音、视频号开设#越西彝韵#话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协商联动官方账号,共同推送相关短视频。此举不仅为彝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以创新传播方式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强劲动能。 05 文旅赋能·拓振兴路径 团队瞄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提升,面向农村妇女及青壮年群体常态化开展“文旅推普”培训。结合当地彝海结盟遗址、火把节非遗等特色资源,编制的《普通话导游词手册》不仅收录景点讲解基础话术,还细化了接待问候、问题解答等场景的沟通技巧,搭配服务礼仪示意图供学员参考。培训中,志愿者通过“示范讲解+分组演练+纠错指导”的模式,重点提升学员用普通话表达彝族文化内涵的能力。这些探索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文化展示与旅游服务的纽带,推动“语言赋能—服务提质—品牌增效”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力。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彝语跃动・兴乡声浪”实践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