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石洋 张羽彤 谢雨佳 - 小 + 大
2025年8月4日至8月6日,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姚虎老师带领“雉水安澜”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如皋市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团队通过与基层干部、农场主、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实地考察,记录如皋各地针对不同困境的具体行动,一同探寻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治理创新与民生实践的奥妙,解码乡村振兴的“如皋经验”。 从苗圃到园林:顾庄社区的“绿色蜕变” 顾庄社区曾面临传统农业占比高、产业结构单一及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足的困境。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亚鹏向团队讲述了转型历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干部带头赴上海、苏州推销苗木,逐步推动传统苗圃转向苗木培育与盆景产业。如今,全村农用地70%为种苗基地,盆景品牌年产值超千万元,去年集体收入达330万元。社区还创新“积分制”治理模式,通过庭院评比、公益研学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从农田到餐桌:丁冒村的“蔬菜革命” 丁冒村曾因传统种植效益低、产业链短而发展滞缓。对此,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应对挑战。其中退伍军人王小龙的创业故事令人动容:他说“退伍后种地三年亏了本,出去打工攒了第一桶金,还是想回来干农业”。从20亩菜地起步,如今发展成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芦笋、富硒脆梨直供盒马鲜生等平台,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 村里推行“订单农业+精深加工”模式,将萝卜制成萝卜脆,附加值提升5倍;利用60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初加工中心与冷库,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此外,农场与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为农业创新注入科技动力。 从空心村到网红地:平园池村的“荷花经济” 平园池村曾因土地抛荒、年轻人流失而成为“空心村”。村支书刘炜建以“三招”破局,再建“接天莲叶无穷碧”: 一是“要想富,先修路”,村里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600万元修通全村水泥路;二是便利交通的的基础上推行土地股份制改革,步履稳进集中流转土地,农户每亩获租金1100元;三是突出打造“荷花+”产业链,开发荷塘景观、研学项目及低空经济,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如今,荷花节单日接待量突破5万人,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昔日“小破老”改头换面建成“美丽新”。 从分散到协同:综合治理的“如皋实践” 在如皋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一站式”矛盾调解平台的高效运转让调研团队眼前一亮。该中心整合信访、司法、人社等部门资源,设立劳动争议、家庭婚恋等8个专业调解室,成功解决部门资源分散、矛盾调解效率低等问题。在去年,这里共计接待群众2.4万人次,首次办结率达68%,深入解决大家的问题是该平台的意义之所在。 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蔡海建向团队介绍,除此之外,中心还开展“下城联调”行动,下沉46个村化解积案70件;组建以老书记、老教师为主的专职调解员队伍,凭借经验和威望化解基层矛盾;推行“五社联动”模式,打造“你好邻居”治理品牌,实现治理力量多元化。 调研感悟:乡村振兴的“如皋密码” 从顾庄社区的“绿色蜕变”到丁冒村的“蔬菜革命”,从平园池村的“荷花经济”到全市的协同治理,此次如皋之行使得分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如皋的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大家直面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其关键一招: 以党建引领,如皋凝聚发展合力;从特色突围,盆景、芦笋到荷花,在产业上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产业;治理中注重创新赋能,积分制治理、订单农业、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始终坚守以民生为本,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乡村振兴的路上,如皋成功破解了产业、治理、人才等多重困境,披荆斩棘。 乡村振兴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基层干部俯身耕耘、新农人创新探索、乡亲们携手奋斗的鲜活故事。南京审计大学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青年视角的报告,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进行思考与注解,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如皋样本”,让更多人看见——在广袤乡村,每一份坚守与突破,都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作者:石洋 张羽彤 谢雨佳) |
上一篇:青春足迹丈量佳县,实践智慧点亮乡野——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青禾筑梦”队振兴之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