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乡村振兴“青”动力 | 暨南青年赴深渡水助力“农文旅”融合

时间:2025-08-2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黄子玲、刘嘉仪、侯丽、吴承凤、罗鸣鸣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把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况,8月8日至11日,暨南大学瑶韵“薪”传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以下简称“深渡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文化产业园与文旅地标,访谈基层干部、产业带头人及村民代表,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文献研究,探寻深渡水“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带队教师童成帅抵达始兴站合影。吴承凤 供图

对话基层,探讨发展瓶颈

实践团首站对话深渡水瑶族乡团委,精准把握发展脉络。当地虽依托生态非遗资源发展特色项目,但旅游业态单一、产业带动能力不足——核心收入过度依赖景区停车费,创收有限。国家级非遗“盘王节”是关键文化IP,吸引着大量粤赣地区瑶族同胞前来参与体验,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双方聚焦瑶浴、瑶绣等非遗的转化与旅游红利普惠深入探讨,明确共识:文化经济深度融合是破解瓶颈、增进认同的关键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深渡水瑶族乡团委工作人员在座谈。吴承凤 供图

非遗活化,守护文化根脉

紧扣“百千万工程”文化创意和保育要求,实践团深入盘王瑶药文化园开展非遗调研。成员们体验瑶绣、制作瑶药香囊、试穿瑶服,在躬行中体悟非遗魅力。直面人口外流、代际认同弱化、技艺断层等困境,实践团与传承人共商对策:亟需政策扶持、培育新力量、借力互联网传播,推动瑶族文化“出山入世”。“只要有人坚守,瑶族文化便不会消失”——传承人邓灵真这番话语,正是活态传承与根脉守护的坚定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邓灵真的指导下感受瑶绣技艺。吴承凤 供图

产业赋能,解锁振兴引擎

深渡水瑶族乡的振兴密码蕴藏于特色产业之中。实践团深入调研当地三大标杆项目,探寻破局之道。

一、民宿:乡贤共富链

山下听溪小院立足长梅村,依托线上平台吸引珠三角地区客户群体。面对宏观经济压力,其创新“乡贤互助”模式——政府搭台提供政策支持,返乡创业者互荐客源、共享红利。“有钱一起赚”的朴素心声,正是乡村内生动力觉醒的写照。

图为山下听溪小院实拍图。侯丽 供图

二、蜂蜜:“甜蜜”致富路

2016年由当地蜂蜜技艺传承人邱忠华牵头创立的禾花塘养蜂合作社,以“入股分红+无偿技术”传授模式,为合作社成员年均创收7万元。然而,疫情叠加网络冲击致传统销路萎缩,直播带货面临假货冲击、运营能力不足、资金门槛高企三重困境,其线上发展僵局亟待突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邱忠华带领下参观蜂箱。吴承凤 供图

三、瑶文化:深巷出圈计

集瑶绣、瑶浴、瑶歌舞等非遗体验与女性创业于一体的盘王瑶药文化园,潜力巨大却产业化不足:收入依赖本地研学团,宣传囿于朋友圈或抖音,缺乏专业电商平台,文创受众狭窄。破解“酒香巷深”困局,需创建市场化引擎。

图为盘王瑶药文化园实拍图。侯丽 供图

此行,暨南大学瑶韵“薪”传实践团深入深渡水,将课堂所学融入田野实践,于绿水青山间探寻农文旅融合之道。深渡水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文化是根脉,产业是引擎,人才是关键,民族团结是基石。未来,实践团将扎实转化成果:以报告献策发展,以鲜活传播讲好故事,以创新IP擦亮品牌,让青春智慧持续赋能这片希望的田野。

(作者:黄子玲、刘嘉仪、侯丽、吴承凤、罗鸣鸣)

上一篇:校地领导调研指导南山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一村一主播”项目建设情况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