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陈鑫洋 - 小 + 大
2025年8月17日,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汀’航新程,乡村振兴人才‘雁归来’”实践团队,深入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开展了为期近两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子,聚焦返乡青年群体,通过调研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探寻青年力量在汀州古城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思考。 长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汀州古城文化涵盖传统建筑、民俗节庆、手工艺、饮食文化等多元形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部分青年选择返乡就业创业,成为连接城市资源与乡土文化的“桥梁”。然而,古城文化也面临传承断层、传播形式陈旧、年轻群体认同感不足等挑战。此次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旨在通过系统调研,挖掘返乡青年与古城文化的互动模式,总结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路径。 实践团队的活动内容丰富且有针对性。在青年调研环节,团队聚焦返乡青年群体,通过深度访谈,记录他们的返乡意愿、原因及历程,挖掘其与汀州古城文化的情感纽带。众艺馆店长曾在景德镇从事瓷器绘画工作,因身体原因和父母的期盼于2019年返乡,他表示:“回来后慢慢接触本地老手艺人,才发现长汀有这么多值得传承的文化。”郭鸿舟则是在父亲生病时返乡,恰逢客家母亲大典,凭借设计才华留下,他感慨道:“长汀太缺文化工作者了,很多好的文化没能好好发展。”这些口述资料生动展现了返乡青年与古城文化的深厚渊源。 实践纪实环节,团队全面调研返乡青年返乡后的工作情况。走访中发现,不少青年已在古城文化宣传推广、传统技艺传承、文旅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众艺馆店长利用本地黑陶泥制作器皿,还尝试引导客人体验古籍修复相关技艺;郭鸿舟将传统与设计理念结合,创作的“长汀”二字文创作品融入多个非遗项目,被广泛应用于冰箱贴、装饰等,直观展现了长汀的非遗文化;还有青年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拍摄古城建筑纪录片、制作客家美食教程,开发“汀州古城IP”文创产品,策划“古城夜游”等文旅融合项目。 在困境剖析方面,团队精准识别出返乡青年在弘扬汀州古城文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资金短缺是普遍问题,郭鸿舟提到数字化传播动辄10万起步的资金缺口,让很多好想法难以落地;宣传渠道有限,部分青年的文创产品因销路不好,陷入“做的越少越贵,越贵越卖不出去”的恶性循环;专业人才不足,非遗传承人的商业意识欠缺,难以将手艺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此外,还有房东随意涨租、干扰经营等问题,让不少返乡青年的努力面临白费的风险。 针对这些困境,团队也关注到青年们的创新探索。在创新传播环节,返乡青年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与新兴传播手段,短视频创作、直播推广、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层出不穷。虽然目前数字化传播还处于资料收集的基础阶段,但青年们的尝试为古城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思路。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对长汀县域青年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团队计划将整理的《返乡青年弘扬汀州古城文化调研报告》及相关资料提交给当地文旅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还将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孵化青年文创品牌,开展常态化短视频传播,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为古城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龙岩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既感受了汀州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见证了返乡青年为文化传承付出的努力。他们的实践探索,不仅为长汀古城文化的弘扬添砖加瓦,也为其他地区青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龙岩学院:陈鑫洋) |
上一篇:桑田连文旅,融合促振兴——桑葚种植文旅共创考察小队赴夏津县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