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溯千年泥韵之根,传东港非遗之火

时间:2025-08-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陈妍 - 小 + 大

近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孤山泥韵实践团”赴丹东市东港市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访谈、向传承人拜师学艺、开设学生泥塑体验课堂、在景区开展宣传等多元形式,深入探寻当地非遗泥塑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古老的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触摸非遗认知温度,溯源文化根脉

实践团先走进东港市博物馆,通过参观东港市文物遗址分布图、辽碑展区的石碑及民俗物件展区的实物,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悠久变迁和独特民俗。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民俗风情。随后队员们在市政府广场开展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对孤山泥塑知之甚少,而50岁以上受访者中近三成能详述其渊源。“小时候常见老人捏黄泥小像,现在少见了”,一位退休教师的感慨,让队员们深感传承紧迫性。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东港市博物馆中参观 于书奇供图

带着问卷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队来到东港市孤山镇东街社区红领驿站。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孤山泥塑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如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了解这门技艺、学习这门技艺”一位工作人员说到。这使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传承需挖掘背后故事、讲好文化内涵,为后续助力传承积累认知,也懂得从文化根源处守护非遗的重要性 。

图为实践团在孤山镇红领驿站学习 周鹤供图

对话传承人学技艺,感悟指尖上的匠心

实践团的重要一站,是拜访大孤山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曹会芳。在曹老先生的泥塑工作室里,架子上整齐摆放着神态各异的作品:有惟妙惟肖的佛像,有威风凛凛、身着戏服的戏曲人物,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尽显人物特色。“孤山泥塑的精髓就是要耐心,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将其刻画于心中,才能捏出它的精和神”,曹老先生一边示范一边耐心纠正队员们的手法,从泥土的揉捏力度到细节的雕琢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着经验。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从一开始的生疏笨拙,到渐渐掌握技巧,一个个小巧的泥塑作品在手中慢慢成型。通过这次学习,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泥塑制作的实用技巧,更深深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精神。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曹会芳先生家中学习 于书奇供图

带非遗走进校园,点燃少年兴趣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东港市海关小学,带孩子们动手体验非遗的魅力。队员们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孩子们介绍了泥塑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步骤,还展示了曹老先生的经典作品图片。随后分发了提前准备好的泥塑材料,耐心地教孩子们捏制简单的造型,如小动物、水果等。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捏出了各种各样充满童趣的作品,不少孩子还主动向队员们请教如何让作品更生动。这堂体验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泥塑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非遗文化兴趣的种子。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东港市海关小学中活动 周鹤供图

融合共生,非遗在文旅中焕新彩

在国家4A级景区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团队举办了趣味集章活动。队员们精心挑选古戏楼、下庙群、千年银杏树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设置集章点,向游客分发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并热情帮助游客集齐印章。宣传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既对泥塑的历史、技艺进行了详细介绍,也对景区的景点故事进行了讲解。集齐三个印章的游客,能获得团队以孤山泥塑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作为奖品。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活动 任俏诺供图

此次东港之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表示,将结合专业所学,为非遗泥塑设计“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的创新传承方案,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正如实践团队长所说:“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标本,而是要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我们愿做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未来,团队也将持续关注大孤山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呼吁更多青年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陈妍)

上一篇:青春筑梦乡土间!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炽梦青翎,暖阳倾心”实践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