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沙漠里的青春答卷: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实践队用行动诠释“振兴同行”

时间:2025-08-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语润沙海,振兴同行”乡村振兴服务实践队 - 小 + 大

——“语润沙海,振兴同行”实践队全纪实

七月的民勤县,阳光炽热、风沙浩荡。在河西走廊的东北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民勤县兴隆村用一抹绿色,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解的顽强决心。2025年7月10日,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语润沙海,振兴同行”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踏上了这片生命与信念交汇的热土,走进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公益林基地,用双手丈量沙海中的绿色奇迹,用心灵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出征——从兰州出发,驶向绿色的最前线

7月10日上午,实践队从兰州西站集合出发,伴着初升的晨曦,列车飞驰穿过甘肃中部抵达武威。午后,队员们乘车穿越戈壁与盐碱地,一路向北,驶入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当夕阳洒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片片坚守在沙漠中的梭梭林跃入眼帘,队员们真正感受到了“绿洲”两个字背后的艰辛。

骄阳似火,沙地温度逼近五十度。队员们顶着烈日弯腰劳动,脸颊被风沙磨红,手掌起了水泡,却无人退缩。每一锹沙土、每一柱水源,都是对这片土地的庄重承诺。基地负责人仲麟哥在一旁耐心指导,他告诉大家:“这些树苗种下去不是完事了,要靠三年持续管护才能成活。治沙不靠一时热情,而靠长期坚守。”队员们意识到:生态建设从来不是简单的“种”,而是更漫长、更沉重、更需要接力的“护”。

访谈——听见土地的故事,看见信仰的光

如果说梭梭林见证了沙海绿化的奇迹,那么基地中那位被亲切称为“奶奶”的银发志愿者,则是这一奇迹中温柔却坚韧的灵魂。在采访这位年逾七旬的奶奶时,她的故事令所有人动容。她曾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毕业后主动请缨赴藏七年,结束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做行政,退休后投身国学推广,而今又只身一人远赴甘肃参与治沙。她笑着说,“人活着,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做点有意义的事。”

在基地,她凌晨四点半起床烧水,白天铲沙洗菜,每天为上百人准备三餐,依旧精神矍铄。她说:“治沙,是一场长跑,我就想当其中一块砖。”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真正的公益,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默默的坚持。

助农——在镜头前传递香甜,在实践中助力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践团队创新助农模式,在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助农活动。本次直播以当地特色农产品——金红宝蜜瓜为主推产品,通过新媒体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探索"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新路径。

为确保直播效果,实践团队提前开展了周密筹备工作。直播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主播同学以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表达,生动讲解产品特点;技术组同学灵活运用镜头语言,通过特写、远景等拍摄手法的交替运用,全方位展示蜜瓜的优良品质。数据显示,这场持续1小时的直播活动累计吸引观众超5000人次,收获点赞2.2万次,初步达成订单400余笔,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更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生动实践。

“从书本到田野,从课堂到镜头,每一次推介都是对土地的深情回应。”直播结束后,一位队员在心得中写道。队员们在实践中理解了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服务力,也在镜头前学会了与观众沟通、与农民协作、与时代对话。金红宝蜜瓜的甘甜滋味,不止于舌尖,更化作他们青春中沉甸甸的收获——关于农村、农人、农产品,更关于责任、温度与未来。

沉淀——在博物馆里仰望信仰,在星空下叩问初心

在民勤县防沙治沙博物馆,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呈现出几代人接力治沙的历史画卷。这里没有浮夸的词汇,只有朴素的纪实与沉重的现实:民勤曾是甘肃三大绿洲之一,如今却与沙漠交界;过去人拉沙车、肩扛水桶,今天依然需要持续行动。一位同学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我们不能只是感动,更要行动。沙海中的绿色是用一代代人的青春换来的。”“来到这里前,乡村振兴是书本里的概念;离开这里后,它是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未来可期——绿色使命永续传承

实践的终点,并非意义的终结。此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之行,不仅让队员们亲身参与到生态建设之中,更在一次次劳作与交流中激发了对乡村、自然与未来的深度思考。他们看到的是民间自发公益的坚韧力量,是基层志愿者群体的平凡伟大,是生态文明建设背后“久久为功”的时代精神。未来,团队将以本次实践为基础,结合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优势,持续通过宣传推广、科技赋能等方式,为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公益林基地贡献青年智慧。

语润沙海,振兴同行。在沙漠的边缘,我们读懂了土地、读懂了时代,也读懂了自己。我们走过的路,种下的树,说过的话,流下的汗,都将深深镌刻在这片沙海绿洲的记忆中。正如那位奶奶所言:“你们是被挑中的种子,要把绿色理念带往全国。”而这些年轻的“种子”,正乘风而起,奔向祖国每一片需要他们的土地。绿进沙退,我们在行动!(供稿: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语润沙海,振兴同行”乡村振兴服务实践队)

上一篇:溯千年泥韵之根,传东港非遗之火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