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简佳怡 - 小 + 大
为了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武汉工商学院郢陶薪火实践队于2025年8月17日前往湖北省荆州川店县,以“郢城陶艺绽非遗,文化赋能美乡村”为主题,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非遗技艺、问卷调查、街头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郢城泥陶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传承现状和传播现状,挖掘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寻访传承守艺人,对话中解码非遗文化的历史根脉与传承密码 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李良凯老师的促膝长谈,我们得以循着千年窑火的轨迹,追溯郢城泥陶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兴盛的制陶传统——那些曾为楚地宫廷烧制礼器、为市井百姓打造日用陶器的古老技艺,在荆楚大地的泥土中沉淀成独特的文化基因。李良凯老师在采访中强调,郢城泥陶作为承载着楚文化记忆的传统工艺,既守护着“拉坯要稳、塑形要灵、烧制要匀”的古法精髓,更在与时俱进中探索传承新路径:不仅将传统器型改良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茶具、摆件,还通过开设陶艺体验工坊、拍摄技艺教学短视频等方式贴近市场需求。但是技艺学习周期长、年轻一代耐不住寂寞钻研手艺,且传统烧制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仍需提升等问题,仍是横亘在传承路上的现实阻碍,让这份坚守多了几分沉甸甸的重量。从古老窑火的故事里触摸历史温度,在一问一答间记录技艺传承的艰辛与坚守,我们为这门穿越千年的手艺留存下鲜活的口述记忆,更见证着传统工艺在当代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图为郢陶薪火实践队采访李良凯老师) 二、指尖轻捏千年韵,体验中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匠心 在郢城泥陶工坊的泥土芬芳里,非遗传承人李良凯老师的身影格外温暖。他站在陶轮旁,手把手为实践队员拆解拉坯技艺的精髓:从掌心贴住陶泥找准重心的沉稳,到指尖轻旋开口定形的灵动,从双手托举泥坯缓缓拔高的力道,到工具修坯修饰细节的精妙,四个关键步骤被李老师讲解得清晰透彻。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藏着“力透泥层、心随轮转”的深厚功底,稍不留神便会让陶泥偏离重心、前功尽弃。在李老师的耐心纠正与示范下,队员们纷纷上阵尝试,感受着泥土在掌心从松散到凝聚、从无形到成形的奇妙蜕变,在一次次失败与调整中,亲身体验陶艺制作的严苛与魅力。实践队员以掌心为砚、指尖为笔,在陶轮的旋转中触摸拉坯、塑形、烧制的古老工序,让沉睡千年的郢陶技艺在青春指尖苏醒,每一寸泥土的温度里都藏着非遗传承的匠心与文化肌理。 (图为郢陶薪火实践队队员听李良凯老师讲解) 三、街头问卷听民声,调研中洞察非遗传播的现状与需求 队员们拿着传单和问卷,在镇上的集市、街头巷尾忙开了。遇到乘凉的大爷、开店的老板娘,就笑着递上问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您知道咱这儿的郢城泥陶不?”“平时会买这种传统陶器用不?”大家边发传单边做随机采访,把收集到的想法一笔笔记下来。从当地百姓说的“知道但没咋用过”“希望能多搞点体验活动”这些实在话里,一点点拼凑出郢陶非遗在大家生活中的真实模样,慢慢摸清它在百姓心里的印象,找准传统手艺和现在生活能接上的地方,这样往后琢磨文化咋传播、咋让更多人喜欢,心里就更有数了。 (图为郢陶薪火实践队队员为居民讲述郢城泥陶) 四、深挖文化当代值,创新中激活非遗赋能乡村的潜力 带着走访调研收集的满满收获,实践队员们开始细细梳理郢陶非遗藏在泥土里的当代价值:那些带着楚地纹饰的陶器既有“古朴雅致”的美学韵味,能成为装点生活的文创精品;又有“透气储水”的实用特性,可化作贴近日常的茶具、花盆。以此为起点,大家积极探索“非遗+乡村振兴”的融合新路径——提议把陶艺体验与乡村旅游结合,让游客亲手制陶感受文化魅力;建议培训村民参与陶器生产,让老手艺变成家门口的致富手艺。期待着让这门穿越千年的古老技艺,既能成为点亮乡土经济的新增长点,又能化作美化乡村生活的文化火种,让非遗在赋能乡村的过程中焕发更持久的生机。 (图为郢陶薪火实践队与李良凯老师的合照) 作者:简佳怡 |
上一篇: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星火启新”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