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中南大学“益起黔行,推普兴乡”志愿服务队 - 小 + 大
黔音新韵,推普兴村。7月15日,中南大学“益起黔行,推普兴乡”志愿服务队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古寨,以普通话为纽带,开启“推普助力振兴”的青春实践。他们通过支教课堂播种希望、组织老年夜校传递温暖、开展深度调研把脉需求,在千年古寨架起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声”力军。 童声畅响:当普通话遇见多彩课堂 七彩梦想,多元课堂。团队设计了“推普+文化”的支教课堂,将普通话与音乐、诗歌、童话、书法等内容结合,带来了丰富的课堂体验。 “前方的路不再孤单漫长”,教唱《你从未离去》,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告诉他们离开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假如小红帽的外婆是会魔法的仙女……”,故事创想课堂鼓励孩子们展现丰富想象,使用普通话改写故事;“趣味推普”课堂上,普通话的韵律和石阡方言的乡音巧妙融合,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学习方言表达向普通话的转换。 同时,“推普+艺术”、“推普+科技”等各类课堂也在积极开展。孩子们接触了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在普通话的环境中明晰自己的兴趣、提升语言能力。当孩子们用普通话介绍古寨古井、讲述传统故事时,语言已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照亮文化根脉的明灯。 语伴桑榆:跨越数字鸿沟的暖心接力 “阿婆,遇到‘儿子出事要汇款’的电话,用普通话说‘我要报警’最管用!”夜校教室里,志愿者小陆用普通话重复着关键句,教留守老人防范电信诈骗;健康课堂上,志愿者们和老人一起制作“血压高”、“降压药”等常见医疗术语的普通话卡片,配合方言释义,帮助老人准确描述身体情况。 夜校累计服务老人100人次,入户辅导28家。团队围绕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设计了“推普+健康”、“推普+反诈”等专题的课程,带来陪伴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实用的知识,促进老龄化向“健康老龄化”转变。夜校之外,也有团队成员拜访村里的老人,帮助他们接受手机等新兴事物,与他们共同探讨和小朋友沟通的技巧。 言路探微:解码语言赋能的石阡样本 穿梭于千年古寨,团队针对推普、“推普+旅游业”和“推普+非遗文化”等方向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当地各类居民20余户,了解村民对普通话的态度以及使用情况。调研发现,70%的商户存在普通话表达不顺畅,与外地游客交流困难的问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方面,许多传统故事无法用普通话讲述,传播范围小,甚至部分已经失传;语言方面,孩子们普遍会说普通话却在交流时习惯使用方言。 “推广普通话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要突出重点和中心。”村副主任周廷刚表示,推普的重点是培养年轻一辈的“推普员”,让孩子带动老人。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校开办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教孩子们用普通话介绍古寨的景点,让“推广普通话从小抓起”落地生根。 推普兴乡:青春之声激荡千年古寨 当孩童的普通话歌声穿过古寨小巷,当老人用普通话指出医疗标识,当非遗传承人对着镜头说出“欢迎来体验扎染”,这座沉睡的古寨正被语言的力量唤醒。实践团队用智慧与热情将普通话的种子深植于孩子的心田,将沟通的桥梁架设到老人的身边,描绘了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推普不仅是教发音,更是打开山乡连接世界的通道。”从中南大学到武陵深山,“益起黔行”志愿队的青年们以语言为椽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着“语同音、心相通、业共兴” 的崭新篇章。(供稿:中南大学“益起黔行,推普兴乡”志愿服务队) |
上一篇:田间践初心,科技助振兴——北科大实践团助力喜山葡萄产业升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