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星火启新”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5-08-2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蒋彦茹 - 小 + 大


当五指峰的风拂过八角楼的屋檐,当造币厂的星火捶打出时代经济的印痕,当黄洋界的哨口迎向朝阳——8月11日到8月19日,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星火启新”实践团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向往,踏上了一场链接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之旅。

第一课:三湾易制军魂铸,井冈星火起纪元

实践团以一堂生动的三湾改编研学课开启了此次实践。通过历史影像、文献资料与情景模拟,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场改编的里程碑意义。大家在角色代入中体会当年红军面临的困境与破局的智慧,更直观地理解了“党指挥枪”原则确立的必然性。

随后,刘文兰老师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主题展开宣讲。她从秋收起义后的革命形势讲起,串联起三湾改编在巩固军队、凝聚力量上的关键作用,进而深入解读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坚定信念是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回答,实事求是是走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前提,依靠群众是红军扎根井冈山的根基。”一个个斗争故事与精神内涵的对应解读,让队员们明白,三湾改编锻造的军魂与井冈山精神的孕育,是历史逻辑与实践智慧的必然交织。

第二课:烈属传心声入耳,红魂继世励来人

“父亲常说,进藏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向着民族团结的方向走”,老红军夏川之子芦继兵的话,为实践团打开了18军进藏的壮阔历史画卷。他讲述着父辈所在的18军在雪域高原的征程: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战士们用冻裂的手牵着马、扛着枪,翻越唐古拉山;面对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的困境,他们一边修路架桥,一边帮藏族群众种地放牧,用“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铁律赢得民心。“父亲总念叨,和平解放西藏不是打赢一场仗,是捂热一片心”,芦继兵的讲述让队员们看到,井冈山精神中“依靠群众”的基因,如何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民族团结的花朵。

张蕴钰将军之子张旅天则将大家的思绪带到了茫茫戈壁。“马兰基地的风沙,比井冈山的风雨更烈”,他说起父亲在马兰从事核试验工作的岁月:帐篷里夏天像蒸笼,冬天似冰窖,科研资料靠手抄,实验数据靠心算,而父亲和战友们凭着“死在戈壁也光荣”的信念,在荒漠中筑起了国防盾牌。“他说过,井冈山的煤油灯能照亮革命路,马兰的篝火就能点燃强国梦”,张旅天的话语里,藏着两代人对“艰苦奋斗”的接力诠释。


第三课:黄洋界上烽烟烈,八角楼中星火明

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黄洋界,哨口的炮台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当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激战场景。讲解员指着战壕遗迹,详细讲述了红军以少胜多的战斗智慧:“他们利用地形设下埋伏,用竹钉阵迟滞敌人,更靠群众送来的情报掌握主动。”队员们站在哨口远眺,云雾缭绕的群山仿佛化作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心中对“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走进八角楼,煤油灯的微光仿佛还在摇曳。队员们围在毛泽东同志当年办公的桌前,凝视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手稿复制品,体会着革命领袖在艰难处境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思考。正午时分,实践团来到当地农家,学做一顿地道的“红军餐”:瓠子瓜、空心菜,简单的食材让队员们想起“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歌


谣,更懂得了“艰苦奋斗”四个字的分量。

第四课:烈士园中松柏茂,献花默悼寄寸心

井冈山烈士陵园的松柏郁郁葱葱,82年前牺牲的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实践团的队员们跟随着花圈,沿着台阶缓步而上,在烈士纪念堂内,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让空气格外凝重——有的烈士牺牲时年仅16岁,有的甚至没留下姓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纪念堂前,全体队员举起右手,重温入团誓词,声音响彻陵园。大家依次向烈士鞠躬致敬,在默哀中寄托哀思。“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要用心守护”,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离开时,夕阳透过松枝洒下金光,仿佛是先烈们对后辈的无声期许。

井冈山之行已然结束,实践团的队员们在历史场景中触摸初心,在红色故事里汲取力量。当实践的脚步离开井冈山,那份“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种,将会在每个人心中点燃,成为照亮未来征程的不灭星光。

撰稿:蒋彦茹

上一篇:青春筑梦苏稽行,实践育人谱新篇 ——记扬帆筑梦队“七彩假期”暑期公益课堂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