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踏风赴荆州,与泥陶对话——这场三下乡,藏着非遗的温柔与力量

时间:2025-08-2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杨子怡 - 小 + 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5年8月17日—8月20日,武汉工商学院郢陶薪火实践队开展了以“郢城陶艺绽非遗,文化赋能美乡村”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旨在深入了解郢城泥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与传承现状,探寻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通过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泥陶制作流程,记录和挖掘郢陶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借助实践成果助力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为当地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提供思路与支持,让古老的郢城泥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

初入郢陶基地,感受千年的陶魂

8月18日上午,郢陶薪火实践队到达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细腻温润的陶土气息瞬间将队员们引入指尖与泥土相拥的匠心世界。基地里陈列的精美陶作、磨损的制陶工具及郢城泥陶非遗传承人的修陶场景,生动铺展了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在千锤百炼中代代延续的传承脉络。

步入作坊,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泥陶作品:圆鼓鼓的茶壶,壶身线条流畅,有的带着精致的雕花,仿佛在诉说着匠人指尖的巧思;各式各样的杯子,颜色从深沉的褐黑到清新的浅棕、亮蓝,还有的杯口内侧是亮眼的红,像藏着一抹晚霞;带盖的陶碗,盖面和碗身绘着细腻的花纹,似把古老的故事都刻在了上面。后方木架上,也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陶制品,整个作坊像一座泥与火孕育出的艺术宝库,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质朴又独特的魅力。

离开作坊,队员们的目光落在展示区挂满的牌匾上。就像眼前这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烧制技艺(郢城泥陶)”的牌匾,在明朗光线里,愈发显露出分量。它们不只是荣誉的集合,更是郢城泥陶从岁月中走来、不断发展的见证。作为新时代参与者,我们要从这些牌匾里汲取奋进力量,秉持传承初心,积极探索郢城泥陶在当代的创新表达,务实笃行地参与到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中,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珍视这些成果,才能更好开拓非遗传承的前路,而这份由历代匠人努力和社会认可铸就的底气,正鼓舞着我们在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深入采访:感知传承的温度

队友们参观完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后,对郢城泥陶非遗传承人李良凯老师进行了采访。大家围坐于作坊的木桌旁,带着对泥陶技艺的好奇与敬意,开启了这场与匠心的对话。

李老师的讲述从郢城泥陶的非遗申报历程开始:“郢城泥陶能成为非遗项目,主要是夏裕谷老师在 2013 年首次申报并成功获批的。”他指尖摩挲着身旁陶板上的纹路,细说郢城泥陶的渊源。谈及曾经的学艺经历,李老师笑着回忆:“我也是加入没多久,2020年才加入到郢城泥陶传承队伍里,我有两个师傅,一个是夏裕谷老师,还有一个就是杨立友老师。”

面对队友们对技艺传承难点的追问,李老师神情认真地作出了回应。他表示,多数人都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从事陶瓷制作是一件轻松舒适的事,可若亲身经历完整的制作流程,便会发现其中的艰辛。实际上,大多数人体验的仅仅是陶艺制作中的某个单一环节,他们往往带着对陶艺的美好滤镜来学习。而李老师和团队的目标,是找到愿意真正扎根于此、潜心钻研的人,将其培养成技艺传承人,但现实却是,想要找到这样的人难度极大。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李老师望向窗外晾晒的陶坯:“每次看到泥土在手里变成器物,就像看到老祖宗的智慧在延续,这股劲儿就来了。”

这场采访,不仅让队员们厘清了郢城泥陶的渊源,更触摸到了传承人骨子里的坚守。从李老师布满陶土痕迹的指甲缝里,从他提及技艺断层时紧锁的眉头间,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一代代人用热爱与执着筑起的文化长城。在新时代,唯有像李老师这样沉下心来“守艺”,才能让古老的泥陶在时光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


作者:杨子怡

图片:郢陶薪火实践队

上一篇:数智赋能,普语润藏——西安工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