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曹倩、徐青青、朱德燕 - 小 + 大
2025年8月2日,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曹倩、徐青青、朱德燕三人组成的“传古建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镇山文脉,石聚传承”主题实践活动,走访了商户、武庙、景区、居民与游客,为镇山村活态传承布依族民俗、创新"农业+文旅"产业模式实现文脉传承与社区发展协同推进。 Ⅰ 漫步石板村落,探寻建筑韵味 实践队顺着曲折的石板路前行,连片的石板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石板的天然纹路在阳光映照下尽显古朴,墙缝间的青苔为其增添了几分岁月的印记。脚下石板被踩踏发出的清脆声响,与远处隐约传来的布依语交谈声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村落韵律,让队员们切实体会到布依族别具一格的居住文化与生活节奏。 Ⅱ 细观民俗风情,捕捉文化印记 在村落之中,队员们看到老人们安坐于自家石门槛上,手中的蜡染布在膝间舒展,靛蓝色的纹样中,太阳、河流与谷物等图腾清晰可辨。他们或端着粗陶碗悠闲啜饮,或用布满皱纹的手轻抚石墙上的刻痕,一举一动都流露着与这座村子的深厚情缘。偶尔有身着传统花边服饰的孩童跑过,银饰碰撞的叮当声打破了村落的宁静,为古老的村落注入了鲜活气息,也让队员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Ⅲ 探访村中武庙,感知信仰交融 村中的武庙是镇山村文化交融的重要印记,也是此次调研的一处关键节点。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虽不算宏伟,却透着古朴庄重之气。武庙虽未采用石板砌筑,但檐角的雕刻与门窗的纹饰却带着独特的文化印记,展现出别样的建筑美学。庙内留存着不少古老的器物,香炉上的烟痕、神像前的供品痕迹,都昭示着这里仍是村民们寄托信仰的地方。队员们在庙前驻足凝望,从建筑细节到仪式传说,感受到了这座庙宇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Ⅳ 走访商户需求 助力产业升级 在镇山村实践期间,我们深入走访了当地农家乐、民宿和手工艺品商户。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旅游接待、产品开发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客源季节性波动大、特色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我们记录下商户对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品牌宣传的迫切需求,并将这些反馈纳入文旅发展规划建议中。这些工作为后续开发特色体验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切实帮助村民提升经营能力,让乡村旅游发展更可持续。 Ⅴ 探访居民技艺 守护文化传承 我们走进苗族居民家中,实地学习传统苗绣技艺。老人们耐心展示绣花针法,讲解图案背后的民族故事,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技艺传承断层的问题,也记录了绣娘们对创新设计的期待。 Ⅵ 梳理症结瓶颈 构筑永续新局 此次镇山村调研之行,队员们在行走与观察中,深刻触摸到了传统村落的文化脉动。让队员们对守护文化气息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思考如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
上一篇:以碑刻为媒,传承文化星火——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刻碑寻踪实践队”三下乡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