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林若煕 - 小 + 大
2025年8月17日,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汀’航新程,乡村振兴人才‘雁归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圆满结束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实践工作。这支由14名跨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以“返乡青年与古城文化传承”为核心切入点,通过入户访谈、产业调研、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解码青年力量在汀州古城文化活化中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承载着千年客家文明,汀州古城文化更是集客家传统民居、端午龙舟赛、客家蓝染、长汀豆腐干制作技艺等多元形态于一体的文化宝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向基层纵深推进,一批在外打拼的青年陆续回到长汀,成为链接城市创新理念与乡土文化资源的“纽带”。但与此同时,古城文化传承也面临现实难题:部分非遗技艺因传承人老龄化出现断代风险,传统宣传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尚不清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实践团队旨在通过系统性调研,梳理返乡青年参与文化传承的典型模式,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实践初期,团队以“返乡青年的文化情感与行动选择”为调研重点,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与30余名返乡青年深入交流,记录他们从“离乡”到“归乡”的人生转折,以及与古城文化的情感羁绊。在长汀古城经营非遗手作店的林晓婷,曾在厦门从事平面设计工作,2021年因母亲年迈选择回乡,“刚回来时觉得家乡发展慢,直到跟着老手艺人学做客家蓝染,才发现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太多没被挖掘的美”;返乡创业者陈宇则是在2023年陪父亲就医时,偶然参与了汀州古城保护修缮志愿活动,“看到那么多历史建筑被忽视,就想留下来做点什么,后来牵头做了古城建筑文化科普账号”。这些鲜活的口述故事,不仅展现了返乡青年与古城文化的深厚渊源,更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了真实的案例支撑。 为全面了解返乡青年的具体工作成效,团队分成小组,深入古城内外的非遗工坊、文创店铺、文旅项目基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青年们的创新实践让人眼前一亮:张悦的民俗体验馆推出“客家生活一日体验”项目,游客可穿上客家传统服饰,学习制作客家酿豆腐、编织客家竹篮,沉浸式感受客家文化;李哲的工作室则将汀州古城门、客家图腾等元素融入设计,开发出“古城记忆”系列文创产品,其中印有客家谚语的书签、还原古城建筑的拼图,不仅在本地热销,还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还有返乡青年团队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跟着阿妹逛古城”账号,以探店、民俗讲解、技艺展示等形式,累计发布120余条视频,吸引粉丝超30万,让汀州古城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调研过程中,团队也精准捕捉到返乡青年在文化传承路上的“拦路虎”。资金短缺是最普遍的问题:陈宇提到,若想进一步提升纪录片制作质量、开展古城文化直播活动,至少需要15万元启动资金,目前仅能依靠团队自筹和少量社会捐赠,许多创意难以落地;宣传与销售渠道狭窄也制约着发展:部分青年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因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只能通过线下门店和朋友圈售卖,销量不稳定,陷入“产量低→成本高→销量差”的恶性循环;专业人才匮乏同样突出:不少非遗传承人虽技艺精湛,但缺乏品牌运营、电商销售等现代商业思维,难以将手艺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此外,古城部分区域面临拆迁规划不确定性、商铺租金逐年上涨等问题,也让一些青年创业者的经营计划充满变数。 关注创新探索,点亮文化传播新方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返乡青年们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在数字化传播领域,他们积极尝试新形式:有的青年开设“古城文化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讲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有的利用AI技术制作“汀州古城虚拟导游”,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获得沉浸式的古城讲解服务;还有青年团队正在搭建“长汀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录古城历史文献、非遗技艺视频、客家民俗资料等,为文化研究与传播提供数字化支撑。这些探索虽处于起步阶段,却为汀州古城文化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也让团队看到了青年群体的创造力与行动力。 从走访古城街巷到倾听青年故事,从记录实践案例到梳理解决方案,龙岩学院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以青春助力传承。他们不仅亲身感受了汀州古城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此次实践探索,不仅为长汀古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也为其他地区推动青年参与传统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相信会有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龙岩学院:林若煕) |
上一篇:探寻八音,“音”转义存,文化焕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