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艳君 杨世豪 翟敬超 江俊斌 翁子欢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沭火新编·青春志”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开展以“文脉传承、非遗拓路、生态筑基、人才育脉”为核心的多维度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与劳动实践,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活化非遗技艺、助力生态建设、培育青年力量,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青春建功的振兴篇章。 一、文脉传承——守红色根脉,活振兴记忆 红色基因是朱村永续发展的精神源泉。2025年7月1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朱村抗日纪念馆。已退休的老馆长王经臣亲自担任讲解,略显激动地回顾1944年除夕钢八连保卫朱村的激战。“再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血战的日夜就真成传说了。”他指着展柜中一顶锈迹斑斑的钢盔说道,“这是责任。” 午后,团队转赴沂蒙支前馆。讲解员介绍,沂蒙群众曾以“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支援前线,大娘用棉被救护伤员,姑娘蹚水抬担架,这些历史碎片让队员陷入沉思。队员们深受震撼,对“无私奉献、勠力同心”的支前精神有了更为具象而深刻的理解,强化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 傍晚,团队与省级非遗“莫氏绒绣”传承人莫宗荣合作,共同绣制“钢八连建连97周年”纪念锦旗。莫宗荣演示打子针、拉毛针等技法,学生在绣绷旁观摩学习,数位村民也自发加入。锦旗最终在抗日纪念馆前揭幕,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的融合传播,为“红色资源赋能非遗传承、非遗技艺活化红色记忆”的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二、非遗拓路——织沭畔金柳,筑振兴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朱村柳编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产业潜力,成为临沭县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实践团队通过系统调研柳编技艺的历史传承、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转型路径,深入探索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实现机制,为构建"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7月14日,实践团来到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馆中陈列2000余件柳编作品,从明末清初的生活器具演变至如今出口二十多亿元的家居产品,清晰勾勒出这一手艺的产业化路径。 在柳编非遗文化传承区中,实践团系统调研临沭柳编发展史:溯源明末清初杞柳编织,考察1953年柳业社雏形、1973年首破出口空白、2000年后产业爆发历程。见证当前390余家企业年出口22.74亿元(占全县出口53.88%)的产业化成果,切身感受传统工艺从民生器具蜕变为文化经济载体的历程;在柳编生活体验区中,琳琅满目的柳编产品融入现代家居场景(客厅、餐厅、户外、卫浴等),其创新设计与实用功能为团队后续推广柳编非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接着,在朱村柳编传承基地,实践团成员系统学习了柳编织技法。在一位年近七旬的传承人奶奶指导下,我们实际操作挑、压、缠、绕等核心工艺,完成简易篮子的编制作业。奶奶坦言,全村常年坚持柳编的不足40人,“年轻人不愿学,做这个耗时间、挣钱不多。”团队在亲身体验中更敏锐地察觉到核心挑战:柳编技艺传承断层,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10%,且存在经济效益制约,即制品制造时间长,市场价格不高。 7月14日下午14时,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国临沭柳编博览中心。在这里,参观了家居、收纳、装饰、园艺、户外等各式各样的柳编工艺品。在花艺生活馆,柳编花篮和花卉绿植相得益彰;在柳韵生活馆,柳编技艺不再是凝固的记忆,它挣脱了形式的桎梏,从客厅、餐厅到卧室,不同样板间的布设展示着柳编产品的无限可能性。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欧拉柳编集市,这里陈列着数以千计的柳编产品,我们团队成员也积极参与到柳编售卖中,2小时内成功售出12件产品,销售额140元。一位队员反馈:“东西有特色,但缺乏品牌和现代设计,和我们平时消费场景有距离。”此次实战促使团队思考如何借助电商推广、文旅融合等创新路径,拓展销售渠道,推动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团队最后探访了柳编产业园,实地考察杞柳种植、浸泡、晾晒到编织的完整产业链。园内全职编织村民的产品直供销售,半成品则转化为研学体验项目。这种村民就业增收、非遗技艺传承、青少年文化教育的融合模式,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为破解传承难题提供了有益思路。 三、生态筑基——执沭水绿笔,绘振兴画卷 生态是乡村存续的根基,更是振兴发展的底色。7月15日至16日,团队参与朱村生态园治理,清理杂物、疏浚沟渠、补植树木,并记录智能灌溉和无人机施药等技术应用。在葡萄种植园,成员协助采摘夏黑、蓝宝石等品种,体验生态种植的实际成效。 7月15日下午14时,团队成员深入生态园,与村民一同探寻生态治理的秘诀。他们协助清理园区内的闲置杂物,梳理田垄间的生态沟渠,在边角空地补植乡土树种。 当地的智能灌溉系统与无人机农药喷洒技术,是生态园生态种植的“利器”。团队通过拍摄操作流程、采访农户体验,将这些科技助力生态种植的成效广泛传播——前者精准节水,后者减少农药用量,让朱村生态种植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7月16日上午9时,实践团前往朱村葡萄园,实地调研园区发展情况并参与葡萄采摘实践。该葡萄园作为当地生态园的核心区域,集中体现了生态农业发展成果。正值采摘季,园内饱满的果穗挂满枝头,夏黑、鄞红、蓝宝石等品种各具特色。团队成员头顶烈日,深入棚内参与葡萄采摘,亲身体验生态种植模式下果实的卓越品质,并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场景,生动呈现了朱村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的丰硕成果。 四、人才育脉——传薪火之志,育振兴新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核心引擎,高素质人才的汇聚与赋能,更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注入活水。2025年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拜访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退休老馆长王经臣,聆听革命历史,探寻红色记忆在凝聚青年、培育乡村人才中的现实意义。 王经臣曾长期担任纪念馆馆长,亲历了抗战史料收集与展陈建设的全过程。当被问及为何坚持整理军史时,他声音有些哽咽:“参加过战斗的老兵越来越少了,如果不抓紧记录,钢八连血战日夜可能真的变成模糊传说。” 他强调,“把历史传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访谈中,王经臣反复提及“不能断代”的信念。他的讲述未加雕琢,却透出强烈的历史保存意识。实践团成员在采访中不时记录,试图从口述碎片中还原更完整的集体记忆。 目前,实践团正依据王经臣提供的战斗故事和历史细节,开发一套红色主题剧本杀体验项目,试图以青年喜爱的方式推动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使其成为乡村人才凝聚与价值认同培育的新载体。 朱村实践路,薪火续新章 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夯实民族复兴根基的战略支点。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沭火新编·青春志”实践团在朱村的实地调研,深化了学生对乡村振兴系统性推进的理解。通过文化挖掘、非遗开发、生态保护与人才培育等多维实践,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特色资源对乡村发展的驱动作用。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堂深入的国情教育课,也进一步激发了青年以专业服务乡村、以行动贡献振兴的责任感。 (作者: 李艳君 杨世豪 翟敬超 江俊斌 翁子欢)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