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西北大学“青寻匠迹,苍洱拾遗”文化实践团队赴云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青寻匠迹,苍洱拾遗”文化实践团队 - 小 + 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7月12日至17日,西北大学安莱学院“青寻匠迹,苍洱拾遗”文化实践团队深入云南丽江、大理等地,走访多个非遗博物馆和传承基地,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探寻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用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古法造纸传千载,东巴智慧纳西魂

7月12日下午,团队来到了东巴纸非遗传承人和秀昌老师的东巴纸制作手工作坊。首先,团队成员与和秀昌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访谈,和老师详细的介绍了东巴纸的起源与历史、所选用的原料以及完整的制作流程,还特别介绍了东巴纸耐水、耐火以及具有一定药性的独特之处,使成员们对东巴纸这一先民智慧的结晶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成员们也向和老师了解了当前东巴纸的传承发展现状,以及古法技艺的难点和当前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后,成员们在和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体验了剥树皮、剁树皮、木锤舂料、竹筒捣浆、贴纸等东巴纸制作的主要步骤,切身感受东巴纸这一古法造纸技艺的独特魅力。东巴纸,浸水经年不腐,遇火自熄生香,更曾为药治童疾,印证了古人“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守护东巴纸,不仅是留存一门手艺,更是延续中华文明“取用有度,天人共生”的古老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东巴纸传承人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东巴纸制作

图为团队成员与东巴纸传承人合照

探千年扎染技艺,绘民族团结新篇

7月14日,团队来到了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在这里,成员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学习白族扎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以及技艺代际传承的故事,同时在博物馆内,队员们细致观赏了部分扎染的经典图样和经典作品,对扎染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团队成员还探访了扎染制作区,亲眼见证了作品从扎到染到最后晾干成型的全过程,对扎染的制作流程有了更为实际且深刻的认识。从观摩古老的染缸器具到扎花、浸染的全过程,从聆听扎染历史到探讨现代创新应用,成员们不仅系统掌握了扎染的核心工艺,更读懂了蓝白纹样背后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密码,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既要坚守技艺本真,又要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更要守住民族本色。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扎染博物馆

图为团队在扎染博物馆合照

瓦猫昂首镇家宅,白族巧手塑吉祥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大理民俗文化瓦猫研究基地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苏龙祥泥塑工作室,对非遗瓦猫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学习。团队成员有幸与瓦猫第五代传承人潘星伟老师进行来交流访谈,潘老师向成员们详细地介绍了瓦猫的起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瓦猫制作的主要工艺步骤并深入解析了不同地区、不同造型瓦猫所蕴含的独特寓意。通过此次讲解,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瓦猫与其他建筑装饰的差异,其造型不仅独具特殊内涵,更承载着大理少数民族的美好愿景。成员们还在与潘老师的访谈中了解瓦猫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后,团队成员也简单体验了瓦猫制作的简单步骤,欣赏了潘老师及其师傅(瓦猫第四代传承人苏龙祥老师)的获奖作品。通过访谈、观赏,成员们感受到了瓦猫制作工艺中凝聚的匠作智慧,读懂了其所承载的白族信仰以及云南人对家宅平安的永恒祈愿,更看到了新一代传承人正在不断探索探索创新之路,让瓦猫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本立体的文化教科书。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瓦猫传承人

图为团队成员与瓦猫传承人合照

甲马雕版印信仰,民间艺术永流芳

7月16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团队成员在这里分别体验了甲马、白族花草纸等多项云南省市级非遗。首先,团队成员参观了甲马博物馆,不仅了解了非遗甲马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同时欣赏了许多精美的甲马作品。之后,在传承人的介绍下,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甲马的制作流程,并观看了从木板雕刻到最后模印的全过程。此外,团队成员分别体验了手工塔香制作,亲自调香制作了香牌、塔香;体验了白族花草纸,从剥树皮到抄纸全流程体验纸的制作过程;体验了白族手工织布,坐上纺织机感受一针一线的奥秘……通过亲身体验,团队成员对大理非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在非遗中进一步认识到白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立志为非遗的传承推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白族花草纸制作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逐渐走向常态化、系统化,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不仅是对我国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更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呼应。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积极为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青寻匠迹,苍洱拾遗”文化实践团队


上一篇:三下乡|血脉传承小分队—踏红色足迹,传井冈星火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