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吉首大学:文旅融合激活“红色”新生

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奥赛 丁桂花 侯明星 - 小 + 大


8月24日至27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红音湘传”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深入矮寨社区、矮寨大桥游客服务中心、德夯苗寨及矮寨大桥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

路通业兴:公交盘山串起奇观新旅路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实践团深入参与,亲历三条红色旅游路线:吉首火车站每日6班直达公交(10元/人)、徒步40分钟接驳电瓶车(学生票6元)、自驾穿越“百年路桥奇观”盘山公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催生了复合型旅游业态,串联起了矮寨大桥与的德夯苗寨的历史记忆。德夯苗寨村支书回忆:“1986年村民用锄头挖出第一条通镇公路,1992年自发开发盘古峰登山道,如今这条路成了写生游客最爱的取景点。”

(图为王奥赛拍摄的吉首火车站-矮寨奇观旅游区公交专线)

传承困境;非遗增收难留年轻匠人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矮寨独特的奇观,被称为矮寨奇观之一的德夯苗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的农耕文化园是集中展现苗族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重要基地,设有榨油坊、织布坊、酿酒坊、豆腐坊等最具湘西元素和民族元素的民间作坊。在农耕文化园草编坊,70多岁的时爷爷手指翻飞编着竹篮,身后堆满待售的竹编器物。“这门祖传手艺我干了60年,现在景区每月给我发工资,我编的东西代销补贴家用,这样的生活挺好的。”但当被问及竹编技艺传承,老人摇头叹息:“现在子女外出务工,年轻人又嫌耗时收益低,只有部分中年人愿意来学。”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反差。村支书透露:苗寨146户村民中,原9户贫困户通过经营特产店、参与非遗展演全部脱贫。苗鼓从家庭娱乐变为农闲增收项目,竹编、苗绣等非遗技艺年创造经济效益远超从前。

(图为麻智嫣拍摄的时爷爷正在进行草编)

民宿红利:青年返乡吃上旅游饭

“德夯雅舍”民宿群的出现标志着德夯苗寨产业升级。这项成功的招商引资高端项目每年向村集体支付10万元,并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以前村民背菜出山卖,现在民宿包销绿色农产品,”村支书以产业链视角解读变化。更关键的是人才培育机制得到赋能,村委会组织村民赴重庆等城市培训服务技能,尽力解决返乡青年创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仅“回得来”,更能“留得下、发展好。

(图为麻智嫣拍摄实践团采访当地村支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尽管矮寨德夯的文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了其繁华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振兴之路能否行稳致远。乡村振兴既要流量澎湃的“网红打卡点”,也需守护那些沉默的文化根脉。唯有让古老技艺成为“算得清账的体面职业”,让乡村成为“看得见未来的热土”,千年苗寨的真正新生才不仅仅是一个愿景。

(作者:王奥赛 丁桂花 侯明星)

上一篇:科技入乡间,爬宠焕新颜:福建农林大学助力山区特色养殖升级——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赴泰宁县开展科技..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