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探访漳州非遗传承之路——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小红星”文化实践队

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林茜雯 - 小 + 大


作为非遗文化聚集地的漳州,目前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目录就有396项。其中,1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瑰宝,实践队前往漳州开展实地采访,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次社会实践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漳州文房四宝之一的八宝印泥,其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

一、探寻“印泥瑰宝”——八宝印泥的非遗传承之路

(1)匠心独运的工艺

漳州八宝印泥,素有中国 “文房第五宝” 的美誉,其制作过程凝结着传统工艺的精妙与手艺人的匠心。一块印泥的诞生,需汇聚多种精心挑选的原材料,艾绒、朱砂、陈油便是其中的核心。

朱砂,需从天然矿物质中提炼而出,再经细致研磨成为粉末,为印泥奠定鲜艳的底色。陈油作为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其制作遵循清代流传的配方比例,以蓖麻油为基底,加入二十余味中草药精心熬制而成,不仅确保了印泥的粘性,更赋予其独特的韵味。而艾绒则以轻细的特质,在印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让朱砂与陈油充分融合,其提取过程尤为繁复 —— 从艾叶开始,历经反复晾晒、捶打、筛选等多道工序,方能得到合格的艾绒。

一盒八宝印泥的成型,离不开千百次的捶打。每一次捶打都需手艺人严格把控力道与节奏,这份耐心与严谨,是对工艺的敬畏,更是对手艺人人格的锻造。正是这样的坚守,使得最终呈现的八宝印泥具备诸多卓越特质:色泽鲜和、芳香四溢、细腻厚重;在不同环境下性能稳定,冬不凝固、夏不渗油,燥天不干、雨天不霉;更令人称奇的是,它浸水不化、历久不褪,且具有 “焚余留痕” 的独特属性 —— 焚烧时不会化为灰烬,仅会变色,待高温散去,便又恢复原本色泽,这也成为检验八宝印泥真伪的关键标准。

图一:讲解员介绍八宝印泥用途

(2)技艺的温度:八宝印泥传承人的采访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采访到漳州八宝印泥的传承人杨煜。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杨锡伟之女,她不仅肩负着技艺传承的重任,更积极投身于八宝印泥的宣传推广工作。访谈中,我们围绕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入交流,杨煜坦言,八宝印泥目前仍属于小众产品,如何让其走出圈层、走进大众视野,是整个行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保持本真,创新八宝”,这是杨煜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理念。她解释道,尽管八宝印泥的核心受众仍是书法与文学爱好者,但团队正着力开发文创产品,将印泥文化与漳州地方特色元素深度融合。例如,部分印泥包装盒上印刻着漳州的市花 “水仙花”,既彰显地域风情,又增添了产品的文化韵味。

听完杨煜的介绍,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原来非遗的创新可以如此多元,在坚守本真的同时,通过创意设计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二 :非遗传承人杨煜与团队成员开展讨论

为了让八宝印泥被更多人知晓,团队在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宣传资源以及开拓产品市场上持续发力。在漳州本土,他们选择将八宝印泥带进小学课堂,开展公益性宣传活动,让年轻一代能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对外宣传方面,今年 6 月,传承人杨煜参与了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福建活动周,现场展示八宝印泥的制作技艺,吸引了大批文化爱好者驻足观看,活动现场一度人员密集。杨煜也紧紧抓住这次文化传播的契机,在活动的每个休息间隙,都免费赠送一些八宝印泥。此次活动获得了大众的高度认可,成功将八宝印泥从漳州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二、观演·学技·对话:探秘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魅力与传承

(1)方寸舞台的百态人生:经典剧目与表演风格赏析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福建木偶戏剧种之一,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源头可追溯到宋代,南宋时已颇兴盛。明万历《漳州府志》中有相关记载。清中叶后,出现大量专业班社,形成“福春”“福兴”“牡丹亭”等流派,近200年来已传7代,以福春派较盛。清末民初是鼎盛时期,有各类班社100多个。

一张方桌,一盏清茶,伴着台前光影流转,一出好戏悄然开场——这般融于传统艺术的闲逸,最是陶冶情操。本次社会实践中,为深入探寻布袋戏的魅力,我们专程观赏了一段以四大名著“武松打虎”高潮为蓝本的木偶表演,在指尖与木偶的灵动对话里,触摸这项非遗技艺的温度。

表演者站在幕布之后,指尖与木偶浑然一体:以手掌作偶人躯干,食指轻托木偶头颅,拇指与其余三指则精准分撑左右两臂,仿佛给无生命的木偶注入了灵魂。仅靠指节的屈伸、手腕的翻转,便将角色的情绪铺陈得层次分明:武松的刚毅果敢藏在握拳的力度里,老虎伸懒腰时的慵懒漫在舒展的肢体中,就连猛兽初醒时眼皮轻颤的睡眼惺忪,都通过指尖微妙的顿挫,演绎得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台上跃出。

图三:观众近距离感受木偶戏

整场表演未闻一句台词,却自有股牵动人心的力量。演绎者始终紧扣戏曲的锣鼓节拍,脚步随着剧情推进轻踩地面,木地板发出“笃笃”声响,与幕后的丝竹韵律交织成独特的节奏。这无声的表演里,有武松挥拳的刚劲,有猛虎咆哮的威慑,更有二者对峙时的紧张屏息,台下的小朋友们早已按捺不住,有的跟着节奏晃起脑袋,有的伸出小手模仿木偶的动作,那雀跃的模样,正是对这项古老艺术最纯粹的共鸣。

短短十分钟的表演,似长似短。长到足以让我们看清指尖每一寸发力如何勾勒出角色的风骨,短到意犹未尽时便已落幕。散场时回望那方舞台,才真正懂得:布袋戏的震撼从不在喧哗,而在指尖与匠心碰撞出的生命力——唯有亲临现场,方能在那方寸之间,读懂传统与技艺交织的千言万语。

(2)双手演绎千面人生:传承人眼中的技艺坚守与情怀

表演结束后,趁着传承人短暂的休息间隙,我们进行了一场简短的采访。让我们意外的是,这位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十分年轻,于是我们便围绕“年轻人与传统非遗传承”展开了交流。

他姓徐,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徐老师”。小徐老师初三毕业后便开始专攻布袋木偶戏,如今已有十年之久——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谈及日常训练,他笑着说,每天睁眼第一件事便是练习“扯指”,反复打磨手指的灵活度,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练就了台上那双手的收放自如。

图四:团队成员学习布袋木偶的基本手部动作

聊到传承现状时,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忧虑:“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话音未落,他又恳切地补充:“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多来试试,别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断了根。”而每当说起布袋木偶戏本身,他的脸上总会泛起热忱的笑意,连提及表演细节时的眼神都像在“说话”——那一刻,我们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三、

实践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聚焦八宝印泥与布袋木偶戏两大非遗项目,通过观摩、采访、体验等形式,深入探寻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与文化魅力,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

们深刻意识到,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需要被触摸、被理解、被热爱的“活态文化”。作为青年一代,唯有主动走近、用心感受,才能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本次实践不仅让

们近距离触摸到非遗的温度,更激发了大家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传承非遗,既是回望历史,更是为未来注入文化底气。

图五:实践团队合照

通讯员:林茜雯

指导老师:陈晓慧

(作者:林茜雯)

上一篇: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智匠非遗护童心,法润乡邻谱新篇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