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东北林业大学学子“三下乡”:森擎解码农林创新,匠心坚守农林担当

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森擎未来号”社会实践团队 - 小 + 大


2025年8月18日至8月20日,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森擎未来号”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三下乡”活动,先后走进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长寿国家森林公园、尊品农业玉泉桃花源、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及北大荒博物馆,以“触摸农林科技脉动,感悟行业坚守精神”为核心,通过实地观摩、劳动实践、访谈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索科技赋能农林发展路径,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传承劳动精神。

帽儿山实验林场:在劳动与科研中悟林业初心

“幼苗先经温室筛选,再到室外培育,每一步都要精准把控生长条件。”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主场区,林场工作人员孙老师手持幼苗,向“森擎未来号”团队成员讲解林木培育流程。团队成员身着统一队服,跟随着孙老师的脚步,开启了对林业科研与劳动实践的深度探索。

在1号苗圃,团队重点了解了由詹亚光、曾凡锁老师牵头的水曲柳新品种选育项目。针对东北林区水曲柳耐寒抗旱良种缺乏的问题,该项目建立了完整的良种选育体系,突破全基因组早期选择、规模化无性繁殖等关键技术,选育出的耐寒抗旱良种已成为提升东北珍贵用材林质量的重要支撑。“这项技术让水曲柳在严寒中也能稳定生长,真正实现了科技护林。”孙老师的介绍,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林业科研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沿着林场后山步道前行,孙老师指向一株枝叶茂密的树木:“这是红豆杉,它的紫杉醇是重要的抗癌药剂,堪称‘山林珍宝’。”途中经过的林政森防指挥中心,更是让成员们印象深刻,帽儿山实验林场已创下60年无火灾的纪录,墙上的防火监测数据与应急方案,彰显出林场治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3号苗圃,团队成员从“观察者”转变为“劳动者”,拿起工具与林场工作人员一同清除杂草。“只有把杂草除干净,新苗才能抢到足够的养分。成员们躬身劳作,汗水浸湿了队服,却让“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愈发深刻,以前在课本上学‘农林生产需注重细节’,今天亲手割草才明白,每一寸整洁的苗圃地,都是劳动者日复一日的坚守。

东北林业大学“森擎未来号”团队成员在帽儿山实验林场3号苗圃参与除草劳动

随后,团队先后探访帽儿山森林生态站、尖砬沟野外科研站与三号野外科研站。帽儿山森林生态站作为国家科研站,自东北林业大学1952年建校后不久便建成,门前树龄五六十年的云杉,见证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东林精神的传承;尖砬沟科研站内,精密的监测仪器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着科研工作开展,从建场初期30%的植被覆盖率到如今97%的覆盖率,镶嵌式分布的人工林诉说着前辈们的治林成果;在三号科研站,林场历史展板与老式推土车、拓荒原址等实物,让成员们重温了“人拉犁”精神——从建设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到参与塞罕坝林场初期建设,一代代林业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铸就绿色屏障。

“森擎未来号”实践团队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前合影

长寿森林公园与玉泉桃花源:探生态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

“清晨的森林里,阳光、水分、养分循环利用,这是自然给人类的‘生态课堂’。”在长寿国家森林公园,“森擎未来号”团队成员沿着步道前行,感受生态修复带来的变化。曾因过度放牧退化的南极仙翁区域,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工程”推动下,如今松榆成林、鸟兽出没,成为野生动物迁徙的安全廊道;抵达擎天峰最高处“擎天柱”,成员们远眺绿意盎然的山林,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内的树木标牌,更让生态保护的意义从“观景”变为“思考”。

午后,团队走进尊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玉泉桃花源园区,负责人杨总向成员们介绍:“园区占地300亩,10个温室与5个联动大棚实现了‘四季有果’——1月草莓、6月温室桃葡、10-11月露地桃葡与水稻,每一季都能让新鲜果实上市。”在桃园与葡萄园,“主干形”“Y字形”种植的桃树、分棚架与立架排列的葡萄藤,让成员们直观看到“科学种植”的细节:“这样的布局能保证光照充足、养分平衡,是结优质果的基础。”杨总的讲解,让机电专业的成员们开始思考农业与专业的联结。

杨总为“森擎未来号”的队员们讲解与介绍

科技赋能的场景在温室内随处可见:气象站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光照及养料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调控设备;双拱双膜设计搭配温度自动设置系统,大幅提升保温效果;自动化滴灌系统省水省力,夏秋季“闷棚”技术可杀死虫卵细菌;葡萄套袋保护果霜与花青素,生物杀虫剂与有机肥料则守住“无农药”绿色底线。“国际标准高架草莓区的光照、二氧化碳调控技术,都是现代化农业的体现。”杨总指着温室控制台说。

葡萄种植园区内的多功能操作控制台

作为“带贫企业”,园区通过采摘体验、会员制网购带动周边就业,还规划建设“黑龙江省草莓主培繁育研究所”,未来将为全省提供脱毒种苗;露营项目的引入,更让农业园兼具休闲经济属性。“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理念融入园区运营,让成员们看到“农业+”的多元可能。机电技术是智慧农业的‘骨架’,从温湿度调控到自动化灌溉,都离不开专业支撑。

德强生物与北大荒博物馆:见科技护农与农业现代化变迁

“德行天下、强业惠民”,我们始终以生物科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在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总向“森擎未来号”团队成员阐述企业理念。他介绍,德强生物避开传统化学农药赛道,专注生物制剂研发,核心产品“宁南霉素”在烟草花叶病毒防治市场应用占比达50%,“生物制剂能精准抑制病毒,还能增强作物免疫力,解决了化学农药易让病虫产生抗性的问题。”

市场部王经理展示了另一项核心技术成果——枯草芽孢杆菌:“针对白粉病等病害,它采用‘多菌齐发’模式,既能治病又能改善土壤。在山东草莓基地应用后,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三成,果实品质明显提升。”目前,该公司产品已拓展至森林害虫防治领域,正在研发的新微生物化合物,将进一步丰富绿色农业解决方案。

走进生产车间,64吨规格的发酵罐整齐排列,负责人张厂长通过电脑监控设备运行数据:“一罐能生产50吨基础原料,从投入到出厂需3-4天,日均产出10-20吨成品。”半自动化管理确保生产参数实时可控,山东临沂、云南昆明分仓库的设立,则实现了产品快速送达农户手中。“未来我们计划提升自动化水平,加快上市步伐,将生物科技延伸至畜牧领域。”张总的规划,让成员们看到生物农业的广阔前景。

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发酵罐生产流程

在北大荒博物馆,团队成员开启了一场“农业时光之旅”:上世纪五十年代垦荒者“人拉肩扛”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垦荒工具,诉说着北大荒从“荒原”到“粮仓”的历程;现代化展区内,无人机航拍监测、地下传感器采集土壤数据、云端大数据平台分析指导的“空中+地面”立体化作业模式,展现了智能农业的变革。“种源技术攻关展区的大数据育种、智能环境控制技术,正是我们机电专业可以发力的方向。”成员们围绕展品交流,专业认知与家国情怀在参观中深化。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北大荒集团在推进智能化的同时,通过精准施肥、科学轮作守护生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垦荒岁月到智能时代,北大荒的变迁让成员们明白:农业现代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奋斗精神的支撑。

“森擎未来号”队员们在北大荒博物馆门口合影

实践感悟:以青春力量助农林发展

三天的“三下乡”实践,“森擎未来号”团队成员的足迹从林场到企业、从博物馆到田间地头,在科技观摩中触摸农林发展脉搏,在劳动实践中感悟行业精神。“作为东北林业大学学子,我们要赓续‘人拉犁’精神,把机电专业知识与农林需求结合,用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团队成员们表示,未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青春之我守护绿水青山,让所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通讯员:“森擎未来号”社会实践团队)

上一篇:北林大“青禾沃土”实践团沧州行:盐碱地上播撒希望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