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段金睿、赵松浩、王金怡、谭广燕、李研、张忻钰 - 小 + 大
繁“花”似锦传非遗,相濡以“馍”助振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繁‘花’似锦,相濡以‘馍’”暑假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至14日奔赴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走访调研、非遗体验、文化溯源等形式,全方位挖掘花馍文化内涵,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助力花馍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走访调研探脉络,摸清花馍真面貌 团队抵达后首站与段家河村村委会交流,了解到花馍在当地民俗中的重要地位及深厚群众基础。随后拜访非遗面花工作坊,传承人现场展示揉面、塑形等全流程技艺,团队也深入探讨传承难题——花馍面临制作工艺复杂、传承人才短缺、市场推广困难等挑战。 在澄城县青正街花馍工坊,团队考察企业运营模式。负责人介绍了从原料采购到销售的全流程,提及虽尝试电商拓宽市场,但品牌建设、线上营销尚有不足;技艺创新虽结合现代审美,仍需更多创意与技术支持。为掌握大众认知,团队发放问卷、走进兴华社区访谈,并查阅澄城博物馆文献,夯实调研基础。 体验互动传薪火,感受指尖非遗韵 团队在段家河村亲身参与花馍制作,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揉面、塑形,切实体会传统技艺的精妙与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当地实验学校,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制作体验活动。孩子们热情高涨,捏出兔子、福袋等造型,感受非遗魅力。同日下午,团队以案例讲解花馍在民俗中的寓意,让文化知识伴着麦香浸润童心。 文化溯源强根基,见证民俗活态传 为了理清花馍与传统习俗的深层联结,团队前往长宁街采访民俗专家,了解到花馍在节气庆典、婚嫁礼仪中的符号意义:节日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礼仪场合承载特殊祝福。 参与万泉街民俗活动时,团队看到各式花馍在活动中被自然使用,真切见证花馍作为文化载体的鲜活应用,感受其连接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形式激活了花馍文化的生命力。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虽然花馍文化在当地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 但在传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传承人才的断层、传统制作工艺的简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们也积极思考解决办法。他们建议,可以加强对花馍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花馍制作技艺;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创新花馍的制作工艺和造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花馍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花馍文化。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繁‘花’似锦,相濡以‘馍’”暑假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段金睿、赵松浩、王金怡、谭广燕、李研、张忻钰 指导老师:苏婕 谢茜 |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福建警察学院治安二大队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