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青绿希望之碧野寻踪支教实践团 - 小 + 大
循着“守护碧水青山,探寻绿色踪迹”的初心,北京科技大学碧野寻踪实践队走进河北保定,在易县与满城区的乡土课堂上,将“多元美育创意课程”“跨学科融合”“环保课程玩出彩”理念融入线下实践。队员们提前注册并使用IBM SkillsBuild 公益学习网站,完成《志愿者老师入门课》及相关课程学习,结合支教地实际情况,着重设计了2课时乡村青少年创意课程;其余课程仍以线下形式开展,从易县图书馆的童趣课堂到满城区校园的实践探索,以美育为笔、环保为墨,让公益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出发前,实践队提前联系易县和满城区的教育机构,深入了解当地孩子的特点与学习需求,据此规划整体课程体系:除重点设计的 2 课时创意课程外,其余课程遵循“环保打基础、美术添活力、科技做亮点”思路,结合队员环境工程、计算机、化学等专业知识,将老手艺、科技体验与环保主题融合,打造出蜡染、再生纸制作、瓶罐改造等线下课程;同时按要求设计并提交不少于 2 节《生态文明和自然教育课程》课件,为线下支教提供系统教学支撑。 一、以乡土为课堂,让环保与美育落地生根 (一)易县线下课堂:播撒环保种子,触摸非遗温度 在易县的支教,我们面向的是一群正对世界充满探索欲的小学生们,是树立发展环保理念的大好时期,我们期望以课堂为壤,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环保的种子。 “再生纸工坊”与“瓶罐变形记”课上,学生围坐在一起,将废纸撕碎、倒入清水搅拌成浆,加入易水河岸边采集的花瓣制成再生纸,随后在纸上写下“不扔垃圾到易水”的环保承诺;用家中带来的废弃玻璃瓶,搭配彩绳、颜料制作生态小摆件,让“节约资源”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作品。 图 1 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线下体验制作再生纸 “非遗蜡染体验”课上,队员带来从贵州非遗传承人处学习的蜡染技艺,手把手教学生在白布上勾勒水滴、树木图案,用当地易得的植物染料上色。当学生捧着带有“易水青山”图案的蜡染方巾时,不仅触摸到千年非遗的温度,更加深对家乡生态的认同。 图 2 易县小学生展示蜡染作品合照 (二)满城区课堂:延续环保理念,传承红色与文化 在满城区方顺桥村第一中学,队员将环保理念与当地文化、红色记忆结合,开展线下课程。 我们的一节“代码童话镇”运用编程与传统纹样的对话去延续跨学科理念。我们用这样一节别样的编程课教初一学生C语言基础,讲师指令绘制回形纹、云纹,当屏幕上出现由代码生成的纹样时,惹得学生们惊叹,引发他们自己对编程的兴趣。我们期待用这堂课打破科技与传统的壁垒,让同学们发现文化之美,发现编程之美。 “扎染制作”课上,学生在队员指导下,用线绳捆扎白布,通过调整松紧度形成独特花纹,再用蓝靛染料浸染。当蓝白渐变的扎染作品晾干后,不少学生将其设计为 “家乡风景挂饰”,让乡土记忆在创意中焕发新生。 《红色薪火燃绿意》课上,队员带着手绘插画走进课堂,讲述党带领当地群众治理荒山、种植果树的故事,展示“从前荒山秃岭,如今果林满坡”的对比图片。学生在听故事、看插画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环保是代代相传的责任”,纷纷表示要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图 3 满城区同学利用环保材料制作手工摆件 二、实践成果:以行动为证,让绿色理念扎根乡土 本次支教活动我们收获的硕果累累:实践队在易县、满城区开展的线下课程与 2 课时创意课程,被微信公众号“易县青年”“易县图书馆”转载,学生的蜡染画作、再生纸书签、AI 数字明信片等作品通过平台被更多人看见。 实践全程中,队员用照片、视频记录线下课堂的互动瞬间与学生作品,完成了《云支教,让每一个孩子遇见远方》主题视频制作,并按要求提交项目报告及影像、文字成果;同时使用组委会提供的传播物料,在校园公众号、地方媒体平台持续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我们教孩子们用色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用创意守护碧水青山;孩子们则用纯真的笑脸与专注的眼神,教会我们什么是纯粹的教育初心。“守护碧水青山”的信念,正通过线下课堂的实践与创意课程的创新,慢慢转化为乡土间生长的绿色力量。(北京科技大学青绿希望之碧野寻踪支教实践团) |
上一篇:长江大学属于“研长线”的故事:退役不忘心中志,退伍不褪军人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