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家慧 姚奕瑶 杨晨悦 魏诗雅 单鋆虹 - 小 + 大
2025年7月24日,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运河里的魅力”非遗实践团徐州小组走进彭城老巷,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香包制作技艺。此次调研由汉语言师范李家慧、英语师范姚奕瑶、数学师范杨晨悦、物理师范魏诗雅、法学单鋆虹等同学参与,通过专访传承人、体验制作工艺、走访运河文化遗址,深度挖掘香包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 药香萦指上,祝福纳囊中 在曹氏香包工作室中,现任继承人井秋红老师正低头捻药,针线轻扬。她将艾叶、苍术、白芷等十余味中药细细研磨,填入绸缎囊中,一针一线从容、专注。“每一味中药材都有着严格的用量讲究,我们的香包要美观但更要实用。让人们在每日的佩戴中防疫病于未然,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井秋红老师温声说道,“香包不只是装饰品或者挂件,它是绣者心意的载体。” 幸福是给予,平安永相传 访谈中,井秋红老师一番话令每个在场组员动容:“幸福感其实来源于我们自己——当我们去爱他人的时候,我们才是幸福的。所以我们把对平安的祝福都研磨在中药里,绣进针脚中,用香囊将自己的爱送给别人。”她表示,曹氏香包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运河文化中“邻里相亲、平安共愿”的体现。 组员们在曹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香包。穿针、捻药、收口,每一个步骤虽然生疏,却充满了敬意。数学师范的杨晨悦感叹:“原来幸福可以这样‘做’出来。一针一线,一药一香,都是温暖的传递。” 运河承古今,香囊系人情 随后,我们沿运河岸线走访了与香包文化相关的历史场所。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徐州千百年来藉河兴商、以艺传情。香包,曾是运河商埠中常见的佩饰与赠礼,承载着人们祈愿平安、表达关怀的朴素情感。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持续推动“运河文化+”育人实践,通过非遗调研、文化盲盒开发、五育导师聘请等多元方式,助力青年学子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之间的深刻联系。此次徐州之行,团队不仅记录了曹氏香包的工艺与历史,还自创了微型vlog教授香包制作、宣传香包文化,让香包走到更多人的面前。 未来,团队计划与曹氏香包工作室共同开发“非遗手作体验课”,走进中小学课后课堂与社区文化驿站,让更多人在药香针线间感受手作的温度与祝福的重量。敬文学子将持续探寻运河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以青年之力助传统技艺走出展柜、融入日常,让一针一线绣出的平安愿,真正成为连接古今、传递温情的文化纽带。 图文来源 | 李家慧 姚奕瑶 杨晨悦 魏诗雅 单鋆虹 编辑 | 李家慧 姚奕瑶 杨晨悦 魏诗雅 单鋆虹 指导老师 | 刘星君 |
上一篇:花染金陵韵:宣传南京绒花文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陵绒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山东省开展宣传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