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思思 杨慧婷 - 小 + 大
7月9日至15日,为深入贯彻国家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随梦启航实践队走进阳江市八甲中学,开展了一场以“美育浸乡土”为主线的暑期支教活动。实践队采用“双课堂”的创新联动模式,通过深入挖掘阳江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五阶式美育浸润,实现了“感知乡村之美、涵养爱乡之情、赓续家乡文化”的实践价值,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实践队将国家重点一级保护植物“猪血木”、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春砂仁”、南派风筝翘楚“阳江风筝”作为此次“美育润乡土”阳江专项的实践内容(以下简称“阳江三宝”),以“自然、艺术、科技、教育、传承”的五阶浸润方式,让乡土文化之美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这一模式中,自然是文化根的基石,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桥梁,科技为传插上传播翅膀,教育延续着传承的脉络,而传承是最终的归宿,五者相互交织,协同发力,既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也让文化自信厚植于青年心间,更让乡村振兴的情怀浸润青年群体。 (图:队员实地调研猪血木) 为探寻阳江当地的乡土文化密码,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沉浸式乡土美学研学。首站走进八甲镇澄洞村,队员们在苍翠林间与猪血木近距离接触,更直观感受自然赋予的原始之美,为后续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提供了鲜活素材。随后,转场春砂仁博物馆,成为实践队感受乡土智慧美的场所,馆内的标本、工具与史料,清晰呈现了春砂仁从种植到加工的历程,深刻体会到农耕文明蕴藏的生命智慧。在阳江风筝馆里,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看着传承人娴熟演示扎、糊、绘等工序,望着那些如雄鹰展翅、似蝴蝶翩跹的绚丽风筝,深刻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艺术表达课程注入了灵感。 (图:队员观看传承人制作风筝技艺) 基于前期研学现场调研,实践队紧扣五阶浸润方式,将“阳江三宝”融入课堂,通过“教育”载体,借助“艺术”与“科技”,实现文化的传递与“传承”。针对猪血木的自然课堂,队员们带领学生户外收集树叶,以拼贴创作树叶画,在“变废为美”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又培养了艺术创造力,是自然与艺术的生动结合。春砂仁课程创新采用英语rap形式,把其生长习性、功效等知识编成英文歌词,搭配动感旋律,学生在说唱中既学了英语,又加深了对春砂仁的认识,体现了教育与艺术融合的巧思。风筝课程从讲解历史原理到手把手教学制作,再到户外放飞,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创造的快乐,感受传统技艺的艺术价值。此外,实践队还自编自创了“阳江三宝”手势舞和英语rap,让学生在歌舞熏陶中深化对“阳江三宝”的认知;借助数字技术,设计了“阳江三宝”对应的三个文化IP形象及其衍生文创产品:一方面通过设计“阳江三宝”IP形象的文件袋、卡套、书签等文创产品,使其成为学生传播乡土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借助AI技术让文化传承得以创新,以科技赋能教育,促进学生领略家乡之美、深种家乡之情、热爱家乡文化。 (图:“变废为宝”手工作品展示) (图:队员使用数字人“筝筝”授课) (图:学生风筝制作过程) (图:队员为学生上手势舞课) (图:实践队原创“阳江三宝”系列文创) 教育是点亮乡村未来的明灯,而青春则是推动这一切向前的不竭动力。此次暑期支教活动,是“自然、艺术、科技、教育、传承”五阶浸润的成功实践,实践队以“传统+青春+传播+创新+自信”的叠加效应,为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力。实践队引导学生发现“阳江三宝”之美,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活动形成的“认知+实践+传播+影响+升华”闭环,让学生从课堂实践形成文化认知,到借助文创与课程参与深度实践,再到通过多渠道传播,进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升华。这种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不仅让“爱家乡、传文化、勇担当”的理念根植当地青少年心中,更以扎根乡土的实践内容为他们打开了文化传承与自我成长的多元窗口。 (图:大合照) (图文: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随梦启航实践队刘思思杨慧婷) |
上一篇:艺术乡建:以艺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