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铭琦 侯明君 - 小 + 大
2025年7月29日,河南大学“中原芯麦 智育丰年”三下乡团队奔赴河南省汤阴县五陵镇,调研国家级生态农场——河南麦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麦多公司创始人韩玉祥先生深入交流,一场围绕他廿九载“变废为宝”之路的深入采访就此展开。 得益于长期食用无农药的有机农产品,五十多岁的韩玉祥身体硬朗,眼神格外清亮。当和团队成员们聊起自己的创业初心时,韩玉祥眼里闪着光,回忆起创业初始的艰难。 廿九载坚守:让“废料”结出“金果” 1994年,还是青年小伙的韩玉祥偶然之间在报纸上看到了号召建造沼气池的口号。了解到沼气池的好处后,韩玉祥顶着家人反对,拿着一年赚来的血汗钱,义无反顾地去学习沼气池建造技术。“回归就是创新,只有回归家乡利用所学知识所有资源才能成功!”谈起初心韩玉祥湿了眼角。但学成归来,邻里乡亲却没有人看好他。 “当时县里镇上宣传沼气咋好咋好多着呢!可真正能做好的没有几个,这就是机会来了。”于是他自己挖坑,自己拉运沼渣。第一个沼气池,因为密封没有做好,没过多久就失败了,但是韩玉祥没有气馁。在经过数年探索,韩玉祥摸索出一套严密的有机废弃物液氧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快速分解畜禽粪便,同步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实现高效无害化处理。其不仅能杀灭病原体、缩短堆肥周期,还能产出改良土壤的优质肥料,兼具环保和经济效益。 回归就是创新,29年间,韩玉祥从一口沼气池起步,创建河南麦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领企业获评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现如今,麦多农场已建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从发酵参数到施肥比例都清清楚楚写在田间的公示牌上。 韩玉祥自豪地说,“这项技术最让我欣慰的,是实实在在地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他告诉团队成员这项技术在助力农户增收的同时,还通过年处理6000吨秸秆、8000吨养殖粪污及4万余头病死畜禽,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转化为146万立方米沼气。70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产出的沼气,可为800余户提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节省电费开支。此举既高效消化了废弃物,减少污染,又以实际效益改善了周边乡镇环境,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红利。 乡土情怀:把技术种进民心,带乡邻共富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韩玉祥告诉同学们: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真正惠及农户,就失去了意义。为此,他特别注重技术的落地推广。 为了让农户用好技术,他带着团队手把手教学,把复杂的配比换算成简单的“家常账”:“苗期喷雾就按10斤原液对6斤沼液、4斤水的比例配,就像咱做饭调佐料,多了少了都不行。”这样的“土办法”让农户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对于贫困户,韩玉祥总是倾囊相助。每年他都会给贫困户免费提供有机肥和沼液,派技术员上门开展免费培训,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他们收集的废弃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掌握技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这才是真脱贫。”在他的带动下,五陵镇数十户贫困户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采访临近尾声,韩玉祥说:“中国有中国梦,麦多有麦多梦。”从青年时的沼气梦,到如今构建“废弃物—生态农业—品质食品”的全产业链,韩玉祥用科技打通了生态与经济的任督二脉,共同富裕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田间触手可及的果实。 锄间坚守:功成不忘田埂事 在采访结束后,韩玉祥主动带领团队成员下地实践,让大家多些实打实的体验。团队成员们跟着韩玉祥的步伐来到大棚,刚站定,他便挽起裤脚,俯身从田埂边拿起农具。他一边忙活一边讲解,锄起锄落间,老农人的功底尽显。 一问才得知,原来即使现在麦多农场的产品已经在市场打出了名气,企业也蒸蒸日上。但韩玉祥始终不忘初心,略有闲暇,他便会来到田地上,亲身耕作。汗水浸湿衣衫,他也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自己首先是个农民,这片土地才是根,这份与泥土打交道的本分,二十九年从未变过。韩玉祥用二十九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精神内涵——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创新魄力,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品质:事业越大,心越贴近土地;荣誉越多,本色越纯粹。 田间烟火:从餐桌到产业的生态印记 不知不觉日头高升,到了午饭时间。韩玉祥热情地邀请团队成员共用午餐,随手掰下几穗地里的玉米,介绍道:“这是我们自己种的有机玉米,全程用沼液有机肥培育,没打过一滴农药。别看长得普通,不仅吃起来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老人孩子都能放心吃。”有机农业不仅让食物回归本真,也让我们重拾人与土地的原始联结,切实感受有机农业下土地的馈赠。 当天下午,韩玉祥还带领实践团队拜访参观了麦多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永超河南非遗捋面馆和永超非遗优选超市。面馆里,用麦多农场面粉制作的捋面劲道爽滑,配上有机种植的番茄做卤,香气扑鼻;超市里,贴着“麦多生态”标签的蔬菜、杂粮被整齐摆放,成了市民争相购买的“抢手货”。在这里,麦多农业的成果正以最温暖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态农业的价值。韩玉祥欣慰地说:“看到我们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进百姓餐桌,这种成就感,正是我们坚持有机农业的最大动力。” 在这场持续一天的探访中,团队成员亲眼见到了秸秆粪便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蜕变为“生态宝藏”,也真切感受到农业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它写在农户用沼液灌溉后丰收的笑脸上,更融在田垄间每一寸焕发着生机的土地里。韩玉祥,他用二十九年的坚守,让科技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种出最动人的答案。 (作者:张铭琦 侯明君) |
上一篇:五感融红色,美育润乡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