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探秘启心智,科学之光耀童心_|三下乡活动|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赤松探秘启心智,科学之光耀童心

时间:2025-08-3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萤光童行”实践队:纪磊 王爱琳 丁瑞欢 - 小 + 大

蝉鸣声声,夏日悠长。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期,浙江师范大学“萤光童行”社会实践队深入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为当地孩子们带去了精心打造的多彩课堂,旨在营造一个安全、充实且充满乐趣的学习与活动空间。其中,科学类课程作为本次实践的亮点,引领小朋友们走进奇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实践队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浪漫的光》、《张拉结构》等课程,让孩子们化身小小探索家,亲手触摸自然的奥秘、感受科技的魅力、体验动手的乐趣。骄阳似火的盛夏里,好奇的种子,在颗颗滚烫的心壤间悄然萌发。

图为实践队合照

“荷叶魔法”:探索超疏水的奥秘

清晨的赤松,露珠在荷叶上流转如碎玉,草叶间雾气凝结成珠。这些藏在赤松镇晨光里的寻常景致,被实践队队员巧妙引入课堂。。他们以自然为师,用图画连接抽象与具象,用视频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带领孩子们在光影流转中触摸超疏水现象背后的奥秘。

老师将叶片的蜡质层比作“春蚕食桑后的银丝软甲”,把表皮的粗糙结构喻为“孩童嬉戏的鹅卵石小径”,引导孩子们一起由浅入深,由现象向本质,逐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是给孩子教授知识的最佳途径。在这场“浸润式启蒙”中,小发明家们迸发出层出不穷的创意发明:“永远不脏的校服”“自动清洁的手机壳”“超疏水雨伞”……这些带着童真的创想,正是创新最本真的模样。

“知行合一”是自古而来的智慧。当自然的馈赠遇上教育的巧思,当科学的种子遇上想象的沃土,必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火种,待来日长成支撑创新中国的栋梁之材。

图为“超疏水”课堂上孩子们踊跃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

“光影奇趣”:玩转色彩与折射

“看,光正洒在我脸上。”小吴老师的指尖轻触光束,为孩子们点亮心里那道关于“光”的认知。“当丁达尔效应出现时,光便有了形状”——这句藏着科学诗意的话语,为孩子们眼中的光斑添上了浪漫注脚。

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粼粼波光,到“澄江静如练,翠峰插天碧”的澄澈光影,老师们先以古诗中的光影意境为引,再从晨露折射的彩虹,到镜面反射的倒影,一步步拆解反射、折射的科学原理,让抽象的定律在观察与实验中变得可感可触。

学习,本就是一场从现象抵达本质的探索,正如古人“格物致知”的智慧,在观察中思考,在实验中求证。暑托班的课堂里,光束穿过棱镜的刹那,不仅映出七色光谱,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于细微处见真知”的种子。当科学原理遇上诗意表达,知识便有了温度,孩子们终将学会以科学之眼观世界,以浪漫之心悟生活,让每一缕穿过岁月的光,都成为照亮成长的力量。

图为课堂上“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巧构之力”:挑战张拉结构

“老师,这么细的一根线竟然这么有力量!”“老师我知道!用它做杯垫,桌子就不会烫坏了!”……在亲手组装张拉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神奇的“巧构之力”——如何以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强的支撑。

在俊贤老师的科普课上,教室变成了一个充满协作与惊奇的小小工坊。孩子们屏息凝神,亲手搭建着由柔韧丝线与轻巧杆件组成的奇妙结构。他们的小手传递材料,眼神调整节点;当原本柔软的丝线在张力作用下展现出惊人的刚性,稳稳托起重物时,眼前的变化彻底颠覆了他们对“坚硬”与“柔软”的固有认知,也让他们直观地触摸到了力学中张力与压力精妙平衡的奥秘。

图为“张拉结构”课堂实录

这堂“张拉结构”科普课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工程科学的兴趣,更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知识传递的价值。冰冷的科学理论,就这样在孩子们巧手和巧思中,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模型和解决生活小难题的创意火花。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是他们与知识建立深刻连接的印记。那一句“可以做成杯垫”的童言,是教学中最珍贵的回响,意味着知识的种子已跨越书本,扎根于生活与好奇心之中。

图为孩子们动手制作“张拉结构”

“萤光童行”实践队科学教育小组始终秉持着“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教育与童心紧密联系”的理念,在赤松镇搭建起一个充满可能的科学教育实践平台,播撒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种子,点燃了赤松少年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荷叶的疏水自清洁功能使得它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光的折射、反射、散射使得它变得多彩而浪漫,细线与木板的有机组合成就了它超越本身的承重能力。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细心地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感受科学蕴含的趣味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相信老师们带来的点点萤光,终将照亮孩子们探索未知的漫漫长路。(供稿:浙江师范大学“萤光童行”实践队:纪磊 王爱琳 丁瑞欢)

上一篇:“青砖听青春,烟火共楚韵”——人文学院“楚韵智旅”启明实践团寿县纪实

下一篇:萤光童行伴佛手:十二时辰里的乡土传承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