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古建新生,文脉长流”社会实践团 - 小 + 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为探索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运用科技手段助力古建保护,2025年7月17日至7月24日,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古建新生,文脉长流”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商洛市开展了以“科技赋能古建保护,助力乡村文脉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考察当地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与文旅开发潜力,并运用科技手段为古建保护注入新活力。 一、实践背景 商洛,连接西北与华中的文明走廊,坐拥陕西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骡帮会馆、武昌会馆等商帮建筑群占地逾35000平方米,漫川古镇留存明清建筑148座、马头墙98对,堪称“地上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先后探访了商洛市商州区、山阳县、丹凤县、洛南县等地的二十余处古建筑,从秦岭博物馆到漫川古镇,从船帮会馆到洛南文庙,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居民、讲解员及专家,深入了解商洛地区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与文化传承情况。 二、实践过程 【第一站 秦岭文脉,历史回响】 7月13日,实践团首站来到秦岭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商洛地区从史前时期到近代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商於古道”专题展厅,团队成员通过出土文物、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系统了解了这条古代交通要道的历史地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馆藏的汉代陶仓楼模型,其精巧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 【第二站 漫川秦风,双楼辉映】 7月14日至16日,实践团深入山阳县漫川古镇,这座因水陆码头而兴盛的千年古镇至今仍保持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格局;队员们漫步于青石板街道,观察两侧鳞次栉比的明清古民居,通过精美砖雕与木雕感受昔日繁华。调研聚焦于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访谈组与商户、居民深入交流,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模式及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技术组则借助“基于嵌入式的古建保护APP系统”,对代表性老宅的室内温湿度进行多点监测,为评估保存环境提供数据支撑。之后,团队转而考察关帝庙、马王庙及骡帮会馆,重点探访了国内罕见、形制独特的“双戏楼”,在文保专家的讲解中深入了解其建筑特色、历史功能以及当地采取的保护措施,并记录其在民俗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站 古塔巍巍,城墙沧桑】 7月17日,团队考察了山阳县标志性古建筑——丰阳塔及部分古城墙遗址。丰阳塔挺拔秀丽,历经风雨,队员们环绕塔基,观察其建筑风格与损毁状况。面对残存的古城墙,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仔细辨认了砖石结构,讨论其历史防御功能与现代保护困境。 【第四站 对话文保,溯源历史】 7月18日,实践团返回商州区,在指导老师王育虔、聂满堂的带领下,首站拜访了商洛市文旅局文物科,与科室负责人及专家座谈,系统了解了全市古建筑资源的分布、保护现状及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挑战,并听取了未来保护规划。下午,团队依次考察了大云寺和商洛博物馆,队员结合连日实地见闻,借助丰富馆藏与史料,进一步深化对商洛古建筑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理解;技术组在馆内专业人员指导下,于模拟展陈环境中测试了APP系统的烟雾检测模块灵敏度,探索其在文博场馆消防安全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19日,团队登临商州区东龙山,探访矗立山巅、东西对峙的龙山双塔,细致观察砖石结构、层檐特征与风化状况,体会其作为古城地标的雄伟气势。随后,团队前往商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向一线人员详细介绍此行目的及APP系统功能,并就古建日常巡查、监测技术需求等进行深入交流,中心人员对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时在测绘距离、阈值设定与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改进建议。 【第五站 城隍庇佑,书院书香】 7月20日,实践团前往商州区城隍庙遗址,在馆长的陪同下进行了参观,馆长就城隍庙修缮及壁画的保护进行了讲解。随后,城隍庙资深讲解员刘爷爷为团队成员讲解了城隍庙的历史及自身参与的古建保护工作。下午,实践团前往了商山书院(现商州中学校旧址)进行了参观。此次走访不仅让团队切身感受到商洛市为保护古建筑所做的持续努力,也深刻领略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六站 丹江帆影,会馆雄风】 7月21日,实践团抵达丹凤县,首先参观了被誉为“水陆码头活化石”的船帮会馆,细致观察其融合南北风格的建筑特色与精美砖木雕饰,并研究会馆与丹江河道的空间关系,体会古代匠人顺应自然的智慧。技术组在戏楼等核心区域部署了APP系统的震动检测模块,模拟评估人流与活动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实时回传分析数据。当日下午,团队转赴二郎庙,调研社区依托传统庙宇开展文化活动、传承民俗并带动旅游的实践,同时针对香火烟气环境测试烟雾检测模块性能与报警阈值,以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火情识别准确性。 7月22日,团队深入棣花古镇,走访清风老街、宋金边城、二郎庙等遗迹,感受文学氛围与旅游开发现状,重点考察棣花驿的历史与现状,调研文旅模式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技术组选取多处代表性建筑进行周期性温湿度监测,对比不同功能空间环境差异,为精细化保护提供依据。 【第七站 文庙儒风,古塔玄机】 7月23日,团队转战洛南县,首先参观了洛南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文庙大成殿庄严肃穆,戟门、棂星门等建筑保存较好。队员们详细记录了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拱形制和彩绘纹饰,分析其建筑艺术价值。下午探访了造型独特的八卦塔,围绕其建筑特色和象征意义展开调研,并使用APP对塔体进行了基础测绘和环境监测。 7月24日,实践收官之行来到洛南县仓颉园和云燕楼。在仓颉园,队员们怀着敬意探寻汉字起源的文化圣地,感受“字圣”仓颉的伟大贡献,理解文化遗产对地方认同感塑造的重要性。云燕楼则以其精巧的设计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团队成员聚焦于仓颉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教育功能发挥,对附近居民及游客进行了访谈了解。 (西京学院研究生会“古建新生,文脉长流”社会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