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 - 小 + 大
8月15日,烟台市莱山区学府小区里,艾草香与欢笑声交织。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的15名成员在此开展鲁绣文化活动,通过艾草锤制作、帆布包刺绣、知识问答套圈等互动项目,让居民在动手体验中触摸鲁绣文化,让传统技艺在社区烟火中生根发芽。 上午9点,活动中心的长桌上摆着丰富的材料:干艾草堆成小山,棉布叠得整齐,绣线五颜六色。三十多位老人带着小马扎坐在前排,十几个孩子挤在后排,眼睛紧盯着实践团成员李雨桐手里的艾草锤。 老师教授小朋友鲁绣技巧 张瑞轩供图 “这艾草锤啊,是咱山东的‘传家宝’。” 杨晨洢举起锤子,绿色棉布上的云纹绣得精巧,“明清时候,姑娘出嫁,嫁妆里总得有这个,既实用,又盼着日子平安。”71岁的周桂英奶奶摸着棉布说:“我结婚时,我娘就给我做了俩,说是‘锤走烦恼,锤来福气’。”杨晨洢教大家锁边时,周奶奶的手抖得厉害,线总穿不进针孔。旁边7岁的高睿泽赶紧凑过去:“奶奶我帮您!我穿针可快了。”小姑娘灵巧地穿好线,周奶奶笑着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厉害,这老手艺啊,就得靠你们接着做。” 学府小区居民体验刺绣 李鑫泓供图 帆布包制作区里,孩子们的创意让人眼前一亮。实践团成员王朔给每个孩子发了印着传统纹样的帆布包,9岁的于浩宇在梅花旁绣了个火箭:“我要让鲁绣坐着火箭飞,飞到太空去。”5岁的孙语桐则在妈妈的帮助下,给鲤鱼的鳞片加了金色绣线:“这样鲤鱼就变成金鱼啦,能跳更高的龙门。” 中午的成果展上,老人们的艾草锤个个饱满,针脚里藏着岁月的沉淀;孩子们的帆布包色彩鲜艳,传统纹样与童真创意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周桂英奶奶举着自己的作品,对李雨桐说:“多少年没这么开心了,你们把老手艺变得这么有意思,真好。” 下午3点,广场上的套圈活动热闹开场。实践团成员张高鹏举着题板,刚问出“鲁绣有哪些著名针法”,于浩宇就举手:“有双丝绣、辫子股绣!老师上午讲的!”他领了套圈,瞄准那枚印着火箭与梅花的书签,第三次终于套中,举着跑向小伙伴:“看,鲁绣火箭!” 学府小区居民参与鲁绣知识问答 刘成蕾供图 65岁的社区志愿者刘淑珍也来参加,看到“鲁绣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问题,她答道:“可以绣在书包上、衣服上,就像孩子们今天做的那样,老手艺也能变时尚。”她套中手册后翻了几页,对张高鹏说:“你们这册子想得真周到,连怎么在生活中用鲁绣都写上了,我要带回社区活动室,让大家都学学。” 夕阳下,临时展览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周桂英奶奶的艾草锤、高睿泽帮忙穿线的帆布包、于浩宇的火箭梅花书签……一件件作品在余晖里闪着温暖的光,居民们围着讨论,像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展。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今天亲手做了才知道,老手艺就在身边。”居民赵先生说,“孩子们在玩里学知识,我们这些老人也能回忆过去,这样的活动该多来几次。” 实践团团长樊颖收拾材料时,兜里揣着周桂英奶奶给的艾草锤:“奶奶说这能治肩膀疼,让我们别总忙着干活。其实我们收获的更多,看到大家愿意了解鲁绣,就是最好的传承。”她表示,实践团接下来会收集居民的鲁绣故事,计划编一本《鲁绣里的社区故事》,让更多人听见非遗背后的生活味道。 齐纨绣忆社会实践团合影 李鑫泓供图 据悉,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已在烟台3个社区开展活动,后续将联合社区开设“鲁绣创意工作坊”,让传统技艺在邻里间焕发新活力。(供稿: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