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 - 小 + 大
为让鲁绣非遗文化扎根生活,8月15日,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的15名成员走进烟台市莱山区学府小区,以艾草锤制作、帆布包刺绣、知识问答套圈等形式,将传统技艺融入社区日常,让邻里在互动中感受鲁绣的温度与魅力。 清晨的活动中心里,艾草香混着棉布的气息,三十多位老人和十几个孩子围坐桌前。实践团成员杨晨洢举起一个艾草锤,绿色棉布上的云纹绣得精巧,她笑着介绍:“这可不是普通的锤子,咱山东人用了几百年,端午挂门上辟邪,平时捶肩颈解乏,老一辈姑娘出嫁都要亲手做几个当嫁妆呢。” 69岁的赵桂英奶奶摸着桌上的棉布,忽然说:“我娘家是潍坊的,那边嫁闺女,艾草锤上还得绣‘长命百岁’呢。” 杨晨洢眼睛一亮,赶紧递过针线:“那奶奶您教教我们?我们正想收集各地的样式呢。”赵奶奶笑着摆手,却还是捏起针,在自己的艾草锤上绣了个简单的“寿”字:“老规矩不能忘,你们年轻人愿意学,我就高兴。” 帆布包制作区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实践团成员王婷给孩子们分发材料,9岁的刘一诺在喜鹊旁边绣了个篮球:“我喜欢打篮球,让喜鹊也看看我的厉害。”5岁的田沐曦则在妈妈的帮助下,给缠枝莲涂了红颜色的绣线:“这样花就开了,鲁绣就更香了。”王浩宇在一旁记录,本子上画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有给鲤鱼加翅膀的,有给梅花添星星的,每一笔都透着对传统的热爱。 学府小区居民体验刺绣 李鑫泓供图 中午时分,大家的作品渐渐成型。老人们的艾草锤沉甸甸的,针脚里藏着岁月的故事;孩子们的帆布包色彩斑斓,传统纹样与童真创意相映成趣。赵桂英奶奶看着刘一诺的篮球喜鹊包,笑着说:“这才叫‘老的带新的,新的敬老的’,鲁绣就该这么传。” 下午的广场上,套圈活动成了焦点。实践团成员张高鹏的题板刚举起来,就被孩子们围住了。“鲁绣用什么线最多?”“丝线!”“鲁绣有多少年历史了?”“两千多年!”答对题的孩子们领了套圈,瞄准自己心仪的奖品。7岁的周子墨为了答出“鲁绣著名绣品有哪些”,拉着张启航问了三遍,终于答对后,他套中了一个香囊,举着跑向妈妈:“你闻,这是鲁绣的香味!” 学府小区居民参与鲁绣文化套圈活动 王朔供图 63岁的社区工作者周建梅也来凑热闹,看到“鲁绣在当代有哪些创新”的问题,她想了想说:“是不是有绣在T恤上的?我上次在商场见过。” 张高鹏点头:“对!还有绣在手机壳上的,这样传统就能跟上时代啦。”周建梅套中手册后说:“我们社区下次搞活动,能不能请你们来教大家?让更多人爱上鲁绣。” 学府小区居民学习制作艾草锤 刘成蕾供图 夕阳西下时,临时展览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赵桂英奶奶的“寿”字艾草锤、刘一诺的篮球喜鹊包、周子墨的香囊……一件件作品在余晖里闪着光。居民们围着看,讨论着哪个针脚好看,哪个创意妙,像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以前觉得鲁绣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今天才知道它能这么亲切。”居民张先生说,“孩子们在玩里学知识,我们这些老人也能回忆回忆过去,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实践团团长樊颖看着大家的笑脸,手里的艾草锤还带着余温:“这些作品里藏着的不只是手艺,还有大家对鲁绣的喜欢。我们会把今天收集的故事整理好,继续走进更多社区,让鲁绣真正融入生活。” 齐纨绣忆实践团合照 李鑫泓供图 据悉,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计划年内完成烟台10个社区的鲁绣推广活动,后续将联合高校非遗研究中心,开发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鲁绣简易教程,让传统技艺在寻常巷陌里生生不息。(供稿:烟台大学“齐纨绣忆”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