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近日,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文脉薪传”社会实践小分队于南京圆满完成以“探寻非遗传承路径,感悟‘两个结合’思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历时25天,队员们通过理论学习、实地探访、技艺体验与社会调研,深入了解南京非遗文化,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两个结合”思想的认知,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两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根本遵循,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连接历史与当下。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绒花、云锦等众多非遗项目,其中南京绒花被誉为“发髻上的非遗”。基于此,小分队开展此次实践,旨在深化对“两个结合”与非遗传承联系的理解,了解南京非遗保护现状,掌握绒花制作技艺,调研群众对非遗的认知态度,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前期,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题学习,围绕“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研讨。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政策解读视频、分析南京非遗保护案例,明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为非遗传承提供科学思维方式,为后续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在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队员们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系统了解南京非遗的“前世今生”。展厅内,从战国时期“吴歌”文献记载,到明清时期云锦龙袍复制品,再到当代传承人创作的绒花文创产品,清晰呈现时间跨度与技艺演变。“非遗活态传承”展区内,金陵刻经传承人雕琢经文、秦淮灯彩艺人扎制花灯的场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据讲解员介绍,南京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74项,市非遗保护中心已构建“保护—传承—创新”完整链条,这正是“两个结合”思想的实践落地。 实践核心环节,队员们跟随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技艺。绒花制作需经“选丝、染色、梳理、打尖、传花、造型、定型”七道核心工序。选丝与染色环节,传承人选用天然蚕丝,以苏木、栀子等植物为染料,队员们体会到传统技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梳理与打尖时,队员们经多次尝试才剪出合格绒条;传花与造型阶段,小组分工协作,在传承人指导和组员互助下,每组完成2-3件绒花作品,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为了解群众对非遗的认知情况,小分队设计涵盖“非遗认知渠道”“对南京非遗项目的了解度”等四个维度共15道题的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及手机直接访问渠道开展调研,回收有效问卷84份,涵盖多省市及国外部分地区,调研对象以18-25岁学生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群众对非遗认知整体中等但深度不足,对“两个结合”理论认知薄弱;接触非遗项目集中,场景单一;短视频成主要传播渠道,线下体验受青睐;传承人断层与公众关注度低是非遗面临的核心困境;多数支持非遗适度创新,对科技融合态度分化;青年参与非遗意愿强烈,倾向通过新媒体传播与参与创新;群众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多元,但对政府非遗保护举措感知不足。 此次实践成效显著,队员们深化了对“两个结合”思想的理解,认识到其是非遗传承的“方法论”;近距离触摸非遗,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感,意识到非遗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团队协作贯穿全程,提升了综合能力。 结合实践与调研结果,小分队提出三点建议:强化“分众传播”,针对不同群体采用适宜的传播方式;推动“非遗+文创”“非遗+旅游”融合,开发文创产品并在景区设立体验店;搭建“群众参与平台”,举办相关赛事与市集,建立志愿者队伍,激发传承活力。 实践期间,小分队还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包括5件绒花成品发卡、绒花制作过程短视频以及问卷数据可视化报告。 此次南京非遗主题社会实践,完成了“理论学习—实地探访—技艺体验—社会调研”的完整闭环。队员们表示,未来将以青年之力,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 |
上一篇:傣剪巧绘非遗色,指尖传承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