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探养老 街头听民声 —— 现科学子义务佛堂镇开展养老观念街头调研_|暑期实践|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春探养老 街头听民声 —— 现科学子义务佛堂镇开展养老观念街头调研

时间:2025-09-0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做梦都想康养队” - 小 + 大

义乌佛堂,2025 年 6 月 27 日 为洞察基层养老观念、精准锚定康养服务需求,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做梦都想康养队”以“街头调研 + 数据赋能”为路径,先于校园打磨调研方案,再奔赴佛堂镇街头,围绕“养老院接受度” 等核心问题与银发群体深度对话,累计对话银发群体 80 余人次,梳理出养老院接受度差异、服务需求偏好等关键结论,用青春视角解码民生领域的“养老观念密码”。

一、精心筹备:让调研 “接得住烟火气”

调研启动前,队员们围坐会议室,从问题设计到沟通策略逐一推演:

图为队员们围坐会议室讨论今日实践活动计划

问卷打磨:聚焦 “是否愿住养老院”“顾虑因素”“期望服务” 等维度,反复推敲表述 —— 既贴合老人认知,又能挖掘真实想法;

分工协作:划分 “采访组”:负责与老人一对一沟通,“记录组”:同步整理访谈要点与老人情绪反馈,“数据分析组”:对问卷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模拟街头场景预演,确保交流自然、信息全面。

“要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每个细节都得‘接地气’。” 队长在筹备会上强调,这份严谨,为后续调研筑牢基础。

二、街头对话:触摸养老观念的 “温度与褶皱”

身着统一蓝色队服,队员们走进佛堂镇街头,在公园长椅、社区广场等地,与银发长者开启 “拉家常式调研”:

多元态度:从 “犹豫” 到 “接纳”

开放派:美特斯邦威门店前,65岁的张阿姨(化名)笑着说:“现在养老院条件好,还有人陪,我挺愿意去!” 话语透着对新型康养的认可;

图为队员采访阿姨,阿姨热心回答

顾虑派:街头休息的78岁李老伯(化名)坦言:“怕住进去不自由,还是想和家人在一起。”道出传统观念的羁绊;

图为队员采访休息老伯

观望派:手持扇子的72岁张爷爷(化名)沉吟:“得看服务好不好、价格合不合理。”折射出对康养品质的期待。

图为队员采访手持扇子爷爷

细节洞察:交流里的“民生侧写”

调研发现,老人态度背后,藏着代际差异与服务痛点的交叉脉络:28%的独居老人更关注 “陪伴”,35%的空巢家庭在意 “医疗保障”;超44%的长者对养老院的认知仍停留在 “看护所”,对 “医养融合”“文娱丰富” 的新模式了解甚少。

三、青春思考:从 “调研” 到 “赋能” 的延伸

整理访谈记录时,队员们意识到:养老观念随时代变迁,但 “信息差”“信任度” 仍是康养服务推广的壁垒。“我们不仅记录数据,更要思考‘如何打破认知壁垒’。” 队员感慨。此次调研,既为后续康养实践提供“需求图谱”,更让青春力量触碰到民生脉搏,唯有先懂老人所想,服务才能更贴人心。

结语:以青春调研,架起康养供需 “理解桥”

从校园方案打磨,到街头真诚对话,“做梦都想康养队” 的实践,是青春智慧对民生需求的俯身倾听。这些街头声音,将化作服务创新的养分,让康养探索更精准、更温暖。未来,队伍将持续深耕养老领域,用调研赋能服务,让青春与民生同频共振。

(文 /“做梦都想康养队” 图 / 实践队实地拍摄)

上一篇:调研 + 陪伴双轨并行 温情暖桑榆 —— 现科学子走进义乌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

下一篇: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文物保护之光队解锁法治护航文化传承的“恩施答案”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