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文物保护之光队解锁法治护航文化传承的“恩施答案”_|暑期实践|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文物保护之光队解锁法治护航文化传承的“恩施答案”

时间:2025-09-0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文物保护之光团队 - 小 + 大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

2025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这一法律的颁布为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它犹如一座灯塔,为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确保了文物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图为实践队与西兰卡普主演的合照

为深入探究文物保护法律框架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路径,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文物保护之光队”于7月24日至8月1日,踏上了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征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和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案例分析等方式,探寻法治引领下民族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恩施经验”。

图为馆内陈设

恩施州,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正以法律为盾、以创新为翼,精心守护着文化根脉。团队首先深入探访了恩施州非遗馆,一推开非遗馆的大门,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提前约好的讲解员老师早已等候多时,她热情地迎接了队员们。“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带着‘体温’——它们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正在传承的生活。”讲解员老师的话语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队员们认识非遗文化的大门。她指着“日子歌里甜”展区的摆手舞道具,从摆手舞的动作寓意讲到土家族的节庆习俗,再延伸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对传统舞蹈的保护条款。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对“活态传承”有了更加具象的认知。他们仿佛看到了土家族人民在节庆之日,围着篝火跳着摆手舞的热闹场景,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图为讲解员讲解

离开非遗馆,队员们又走进了恩施州博物馆。博物馆内,镇馆之宝“双虎钮錞于”散发着古朴的青铜光泽,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他们尚未看够这精美的文物,便遇到了正在展厅旁做笔记的王阿姨。王阿姨告诉队员们,她热爱历史与文博,闲暇之余便会来到博物馆和图书馆学习相关内容。王阿姨的故事,恰是博物馆活化的生动注脚。正如讲解员所说:“《文物保护法》不仅要‘保下来’,更要‘用起来’,让大家愿意把文化带在身边。”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样的活动,让文物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王阿姨

随后,实践队员们走进了匠心坊。匠心坊内设有非遗展馆、传承体验中心及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专区。队员们亲身参与到西兰卡普、竹编技艺等非遗项目中,他们坐在织布机前,亲手编织西兰卡普,感受着那一根根丝线在手中交织出美丽图案的奇妙过程,尽管手法还略显生疏,但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敬意。近距离的体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匠心坊

实地调研后,队员们通过访谈馆内工作人员了解到,匠心坊集“培训与旅游”于一体,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里创新采用“非遗传承+院校教育+研创驻留+创业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知识普及、技能展示、职业技能培训及生产实践活动。其核心目标是传承恩施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手工艺技艺,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让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工作人员

在与匠心坊负责人的访谈中,团队成员更清晰地看到了法律框架下的文化守护网。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晋升“国字号”后,非遗馆的“小小传承人”计划与博物馆的研学课程被纳入州级保护规划等,这些举措都是“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的鲜活实践。法律的保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而创新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则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队合照

此次恩施之行,从非遗馆的“活态传承”到匠心坊的创新模式,让青年学子们对法治护航下的文化传承有了切身体会,更坚定了文化自信;虽实践已落幕,但青年一代守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永不落幕。未来,他们将以此次实践所学所感为起点,把法治思维与创新理念融入后续学习与实践,在文化保护的道路上笃行不怠,既做文化传承的“火种”,在法治框架下积极探索文化保护新路径,用青春力量守护民族文化根脉、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也以青春之我赋能文化传承,助力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土壤中蓬勃生长、在代代相传中历久弥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生动文化篇章,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文物保护之光团队)

上一篇:青春探养老 街头听民声 —— 现科学子义务佛堂镇开展养老观念街头调研

下一篇:​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梦之光,匠心织乡”实践团:匠心“织”就山塘韵,文脉“续”写..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