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何翠茹 - 小 + 大
2025年盛夏,广东财经大学数智惠农实践团走进广州从化和东莞大岭山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惠农实践活动。这群年轻人用AI技术和自制画册,悄悄改变着农民与科技的距离,用创新与温情推动智慧农业真正落地生根。 一、调研发现:数字鸿沟成为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难题 实践团在刘薇、王海洋、吕锐三位教师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绿宝轩、从化花卉基地、艾米稻香小镇、南平静修小镇等农业科技企业和种植基地。在绿宝轩的智能温棚里,一体化水肥设备正在自动运转,旋转的喷头均匀地播撒着水雾。然而,转战东莞大岭山镇后,实践团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尽管数字化管理平台已建成,但50岁以上农户主动使用智能设备的不足30%。镇农林水务局负责人叶女士坦言:“技术是覆盖了,但不会用、不敢用的困境,让政策红利卡在了最后一公里。” 图1实践团成员在南平静修小镇进行访谈 通过访谈,实践团对农户智能设备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画像。调研发现,该村务农村民年纪相对较大,普遍存在“三不”问题:不会用智能设备、不敢尝试新技术、不了解数字农业的好处。数字鸿沟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突出障碍。 二、创新实践:“接地气”的数字赋能新模式 面对这一难题,实践团决定从最基础的智能手机操作入手,开展接地气的数字赋能活动。在马蹄岗村的榕树下,实践团开设了别开生面的银发课堂。“阿嫲,点呢个绿色图标就可以拍照啦!”实践团负责人吴浠瑜蹲在屋檐下,举着自制的粤语版操作指南。竹椅茶盏间,银发老人围坐成圈,指尖颤巍巍地点触着智能手机屏幕。队员们采用"图标记忆法",将复杂操作简化为简笔画操作教学;为中年农户定制场景化教程,从查询荔枝价格到辅导孩童作业,让AI应用渗透农事生活。起初的蹙眉摇头渐次化作惊喜的“真系得喔!”,当张婆婆成功发出第一条微信语音时,榕树气根间飘荡的不仅是蝉鸣,更有银铃般的笑声。 图2实践团成员教学使用智能手机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为了面授课程,实践团还开发了一款集成50个农业生产问题解答的AI问答小程序,涵盖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农产品销售等常见问题。同时制作了7个单元的情景式微课,将复杂的农业技术知识碎片化、可视化,方便农户随时随地学习使用。 图3小程序示意图 三、实践成效:科技普惠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实践团成员们将短期培训化为长期机制,用系列微课不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通过AI小程序赋能生产生活提质增效。村民们不仅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数字技术的信心和兴趣。 带队教师王海洋总结道:“我们播下的不仅是操作技能,更是打破认知边界的勇气。当银发族开始用AI预测灾情,当新农人学会用抖音防止虫害,一点小小的改变足以赋予填平数字鸿沟的珍贵可能。” 图4实践团成员走访农业科技企业 四、未来展望:青春智慧书写"新农卷" 科技的意义在于普惠,创新的温度源于用心。广东财经大学数智惠农实践团的行动证明了青年一代如何用创新和热情,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农民触手可及的生产力。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歇,这种“微课+AI+在地教学”的模式将继续推广和完善,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数字惠农方案。华夏大地上,科技正成为最耀眼的农业引擎,而这一次,它的光芒不仅照亮少数人,更让握过锄头的每一双手都能触碰创新的果实。 这群大学生用专业与热情,书写了一份充满青春智慧的"新农卷",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他们的实践表明,只有真正打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科技普惠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生动注脚,才能筑牢强国兴农的最坚实根基。 图5实践团成员在大岭山镇马蹄岗村的合影 (作者:数智惠农实践团 何翠茹) |
上一篇:陕商传薪青年服务团十四日泾阳行:以非遗薪火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