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薛卫雅、谭文龙、周昌绪 - 小 + 大
2025年7月4日至10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武汉市武昌红巷实践队3名学子组成实践团,循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指引,在武汉武昌区展开了一场兼具历史深度与青春温度的红色实践。他们以脚步为笔,在辛亥起义的烽火印记、农讲所的革命摇篮、监察条例的纪律传承与全民抗战的热血记忆中,解码红色基因,让青春信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愈发坚定。 实践团的红色探寻,始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当1911年起义军进攻路线图在成员们手中缓缓展开,百年前青年为救亡图存发出的呐喊仿佛穿越时空,在耳畔回响。展厅内,锈迹斑斑的汉阳造步枪静静陈列,枪身上的每一处磨损都镌刻着战斗的激烈;起义军佩戴的白布徽虽已褪色,却依旧能让人想见当年志士们投身革命的赤诚;而开启楚望台军械库的钥匙,更是见证了那个打破黑暗的石破天惊之夜。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走进了“红色印记”专题展区。这里通过沉浸式多媒体展示,再现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的伟大场景。伴随着解说词,耳边仿佛传来当年振聋发聩的呐喊,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先辈们的青春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从辛亥革命的烽火中走出,实践团来到武汉革命博物馆——当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创办的武昌农讲所。这座被誉为“农民革命摇篮”的建筑,见证了革命力量的孕育与成长。土坯垒成的讲台上,仿佛还留存着革命先辈宣讲真理的身影;墙上的马克思画像与泛黄的《农民问题丛刊》,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理想与坚守。 在农讲所院落里,几位同学采访了当地讲解员。交流中大家了解到,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相结合,让革命精神真正“活起来”。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感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 行走在百年砖木之间,师生们仿佛与历史对话。每一块青砖、每一扇木窗都诉说着信仰的坚定与奋斗的执着。通过追寻红色足迹,大家不仅回望了来时路,更找到了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内,“党的建设”主题展区让实践团成员们驻足良久。在党的首个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照片前,大家凝视着展柜中那份字字千钧的监察条例,“凡违反党的纪律者,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的规定,与当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遥相呼应,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烽火中的坚守”,成为实践团探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与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的核心主题。办事处内,周恩来同志用过的铁皮公文箱,边角虽已磨损,却见证了无数个为抗战奔波的日夜;董必武题写的“坚持抗战”木刻匾,笔力遒劲,传递出不屈的抗争意志;而记录着3000余名青年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登记册,字里行间满是热血青年的家国情怀。 “从辛亥‘破旧’到抗战‘守土’,再到井冈‘燎原’,‘民族复兴’始终是贯穿百年的主线。”实践团成员们感慨道。 为期一周的红色实践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收获与思考才刚刚开始。返程后,我们迅速进入成果凝练阶段,将此行拍摄的照片进行梳理,用文字与影像留住红色记忆。在反复研讨中,实践团达成共识:传承红色基因,不在于响亮的口号,而在于将历史感悟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勇担使命、接力奋进,才能告慰革命先辈,让信仰之光照亮未来征途。此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青春宣誓。华中农大学子们表示,将不断深化实践成果,把红色感悟转化为传播红色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青春动能,用奋斗诠释青年担当,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 (文字:薛卫雅、谭文龙) (图片:周昌绪)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