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江恺尼 - 小 + 大
2025年8月8日,《太行烽火口述实录》微纪录片正式开机。“访太行·守初心”实践队队员易婧怡同步启动“口述历史工作坊”,实践队队长陈锦瑶开放太行山历史文献三维分类编码红旅系统,这项行动旨在抢救性记录正在消逝的太行抗战记忆——那些曾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山河的故事,那些镌刻在太行山岩上的英雄史诗,正通过微纪录片这一可视化载体,从模糊的岁月尘埃中重新清晰起来。 跨代际历史对话:挖掘鲜为人知的太行故事 为了让太行烽火中的红色记忆不再尘封,团队以跨代际对话为桥梁,通过20小时的深度访谈,打捞起“太南兵站运输线”“李顺达带领群众开荒”等险些被时光掩埋的珍贵往事。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既有烽火岁月中秘密运输线的惊险细节,也有建设时期劳模带领群众向荒山要粮食的奋斗场景,为当代人打开了一扇触摸历史的窗口。 团队的高效协作是这场“历史打捞行动”的关键。在徐越老师和王昭辉老师的带领下“访太行·守初心”实践队提前三个月便扎根当地,走访档案馆梳理老兵后代线索,逐户联系并协调访谈时间,用细致的统筹为对话铺路;队员易婧怡则全程驻守访谈一线,不仅记录下20余万字口述素材,更精准提炼出故事核心情节,让零散记忆凝结成有温度的历史叙事。 正是这种“台前讲述+幕后深耕”的协作模式,让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太行故事,得以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历史场景技术复原:用科技重现军民协作画面 当泛黄的记忆遇上数字技术,那些藏在太行山脉褶皱里的军民故事正被重新唤醒。技术团队创新性地引入Photogrammetry(摄影测量)技术,打破传统文字记载的平面局限,让“太南兵站运输线”的历史场景从口述者的记忆中“站立”起来,成为可交互、可感知的三维画面。 这场“数字复原工程”始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技术人员带着口述史料中“骡马队踏雪过隘口”“油灯照亮山洞仓库”等碎片化描述,深入太行山区进行实地扫描。通过采集地形地貌的高精度数据,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路线记载,一步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数字模型。从点云数据的拼接整合,到纹理材质的历史考证,每个环节都力求让数字场景既符合地理真实,又承载着岁月的温度。 结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记录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太行山上的奋斗故事。”陈锦瑶的这句话,道出了青年一代对红色历史传承的自觉担当。这份担当正转化为持续行动——《太行烽火口述实录》微纪录片项目后续将继续深入挖掘太行红色故事,通过多渠道传播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从抢救性记录到创新性传播,从个体记忆到集体共鸣,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初心,让太行烽火中的奋斗力量跨越时空,成为激励当下的精神火炬。(作者:江恺尼) |
上一篇:筑梦萤火团队深入徐洞村调研,助力国家资助政策落地生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