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邱琳茱 李泽灵 - 小 + 大
伴随着暑期的钟声敲响,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如约而至,伴随着一颗颗炽热而真挚的心,一群来自西华大学学生会的学子们,在带队老师刘颖老师的带领下,以“传承非遗文化,感受传统美学”为主题,开展了为期7天的《金丝曜蜀·一羽倾城》活动,踏上了“了解非遗,感受非遗,推广非遗”的道路。 在了解凤冠的旅途上我们去到了蜀绣公园和成都博物馆和凤冠收藏馆等,通过线上学习,以及线下参观中我们感受到了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冲击,审美的洗涤,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一品诰命”凤冠,鎏金点翠嵌宝石“诰命”龙凤冠,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更窥见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在礼制、审美与身份象征中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每一道金丝的盘绕、每一片翠羽的粘贴、每一颗宝石的镶嵌,背后不仅是匠人数以万计的手工锤炼,更是时空交错中文化与情感的传递。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凤冠的华美璀璨,更是历史的呼吸与脉搏——它们静默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风华、一个民族的审美精神,以及手工艺人近乎执拗的坚守与热爱。 这次探访让我们明白,“非遗”从来不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冰冷符号,而是一种依然跳动的生活智慧,是一种可感、可触、可传承的温度。我们也更加坚定了此次实践的初心:不仅要成为传统文化的聆听者,更要成为接力者,用年轻人的视角与方式,让古老的非遗绽放新的光芒,让“金丝曜蜀·一羽倾城”的美丽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记住与热爱。 推开弘扬非遗凤冠的大门,为了更加了解凤冠所承载的文化,所应用的技法,以及目前的传承情况,我们队伍有幸采访到了蜀郡老师(艺名),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详细的学习到了凤冠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独特技艺,也了解到了这一辈凤冠传人在凤冠传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与努力,首先是凤冠的学习门槛较高,精美的凤冠需要很多步复杂而又精密的工序,这需要学习者用大量的时间去打磨自己的技艺,其次凤冠的制作难以避免的会与漆树打交道,而漆树极易会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这成了很多人学习路上的极大阻碍,同时像翠鸟羽毛这种以前制作凤冠的重要材料随着政策的推行不再能使用,现在使用丝绸作为代替材料。 但是,非遗传承者们并没有被打倒,在他们不断的改良与传承下,随着弘扬非遗这一东风登上舞台,凤冠正渐渐走进愈来愈多人的生活,许多人为自己制作或购买了一顶美丽的凤冠,或为了在重大场合盛装出席,或为了在游玩古城的时候更加融入,或只是单纯喜爱凤冠的美,其中雁洪老师在这方面的贡献尤为巨大,其创新般地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凤冠,用20个易拉罐制做了六龙三凤冠降低了网友们体验凤冠制作的门槛,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凤冠的传承,为这份事业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 这股风潮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鸣与文化自信的觉醒。在社交媒体上,年轻女孩们身着汉服、头戴仿制凤冠的写真,收获无数赞叹;在传统婚礼上,新娘子摒弃西式头纱,选择寓意吉祥的凤冠,让仪式更显庄重与独特;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庆典和文化展示中,凤冠作为华夏衣冠的代表,重新闪耀于聚光灯下。它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藏品,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可亲身穿戴、可融入日常场景的文化符号。匠人们也顺应时代,用更可持续的材料、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让凤冠技艺在创新中得以存续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完美交融。凤冠,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姿态,从历史的长河中翩然而至,点缀着今天的生活,也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未来之路。 在这次活动的后几天为了更好的推广凤冠,我们在购买了一些简单的原材料,跟着网上一些老师的教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凤冠体验作品后,对凤冠的传承有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我们真切体验到何谓“匠心不易”, 同时这个过程让我们豁然开朗:非遗的传承,绝不能止于远观与赞叹,真正的理解源于亲手触碰与创造。 我们也更加理解了像雁洪老师这样的传承者的良苦用心。通过降低材料门槛、简化入门技法,他们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体验之窗,让高不可攀的宫廷艺术变得可亲可近。这种创新并非降低标准,而是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邀请更多人先走进来,感受美,产生兴趣,继而才有可能产生更深度的学习和传承。 这次亲手实践的体验,为我们此次“三下乡”之旅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我们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的体验者、热情的传播者。我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件自己制作的凤冠作品,更是一颗颗被传统文化深深滋养、并立志为其传承贡献青春力量的种子。我们坚信,唯有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人群,才能真正让“金丝曜蜀,一羽倾城”的传奇,永不落幕。 院校:西华大学 作者:邱琳茱 李泽灵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