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利”乡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寻脉非遗”实践团走进贵州侗族,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之路。_|非遗传承|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与“利”乡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寻脉非遗”实践团走进贵州侗族,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之路。

时间:2025-09-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苏侗互融传匠韵,青春赋能促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成为关键环节。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保存着蓝染技艺、侗族织锦、侗族大歌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通过创新方式实现活态传承;与此同时,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其苏绣技艺、吴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探索更广阔的传播路径。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号召,组建“寻脉非遗”实践团深入贵州侗寨,通过实地考察、技艺交流、文化展演等形式,搭建“苏黔非遗对话”平台,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025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寻脉非遗”实践团,远赴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开展了以“苏侗互融·匠韵新生”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团与大利村党支部紧密对接,通过文化交流、深度访谈、技艺互授与知识普及等形式,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民族文化对话与青春助力行动。

文化共建,搭建合作创新桥梁

实践团在大利村村委会议室举行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大利村党支部与学校团委签署合作意向,标志着双方在文化传承、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此次共建创新了社会实践模式,通过文化纽带连接高校与乡村,既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文化动能。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

此外,结合当地多发洪涝灾害等实际情况,实践团作为校红十字会代表,在当地进行了安全防灾知识普及捐赠急救包,在提升村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也为当地村民送去切实的健康保障,体现了高校服务基层的社会担当。

深度对话,倾听文化传承之心

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实践团专程拜访了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杨秀梅老师。通过与杨老师的面对面访谈,成员们深刻了解到侗族大歌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困境,以及新一代传承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课,坚定了同学们利用专业特长助力非遗传播的决心。

采访侗族大歌杨秀梅老师

沉浸体验,感悟非遗千年魅力

同学们在鼓楼里悠扬婉转的多声部天籁中亲身感受了侗族大歌的震撼魅力,体会其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智慧与团结协作精神。

在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下,成员们还认真学习了蓝染技艺和精巧繁复的侗族织带技艺,在一经一纬的穿梭中,感悟侗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双向赋能,苏侗匠韵互鉴新生

本次实践注重“双向互鉴”与“青春赋能”。在向侗寨学习的同时,实践团也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文化瑰宝。开设了苏绣基础教学体验课,指导侗寨青少年一针一线感受苏绣的精细雅洁;开展了吴语互动教学,有趣的苏州话教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欢声笑语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次“苏侗互融·匠韵新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我校学子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高校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通过为期六天的深度交流与志愿服务,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知文化,用行动传递力量,深刻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探索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双向赋能”模式,既保留文化根脉,又激活当代价值,为促进苏黔两地文化交流、激发民族非遗活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积极的青春力量。

上一篇:守护 “甜蜜非遗”:郑大团队前往荥阳开展柿霜糖保护与传承调研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