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深入彝乡探生活:博雅学院实践团亲历日哈乡特色生产与民俗文化

时间:2025-07-1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俏也 - 小 + 大

7月1日,重庆大学“彝”火相传实践团走进彝族聚居地,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在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和亲身实践中,感受彝乡独特魅力。

实践团成员在去往日哈乡瓦衣村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放牛的老奶奶。经了解,路边山坡上的15头牛分属4户人家,当地邻里间形成了轮流放牛的传统,每家负责照看两天,当天老奶奶正是受托前来放牛。“邻居哪有不亲的。”随行向导的话语道出了当地淳朴的邻里关系。放牛并非固定在一处,而是辗转不同山坡,确保草地得以休养生息。这些牛大多为村民自家饲养,少数购自集市,小牛价格在两三千元左右。牛主要用于售卖,部分卖不出去或因特殊情况留下的则供自家食用,且祭祀一般不使用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放牛奶奶聊天了解情况

随后,实践团来到瓦衣村一户彝族人家,男主人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男主人透露,自己一年仅有一两个月在家,其余时间都在外务工,足迹遍布多个城市,主要在工地从事铁路电缆相关工作。“相比做钢筋混凝土的活儿,这稍微轻松一点。”男主人刚结束合肥的工作返乡5天,因天津工地有政府视察,计划过完7月15日的火把节再返回。他还表示,美姑县等地的火把节更为隆重。

这户人家主要从事小规模的养殖与种植,家中饲养猪、鸡,小猪仔数量多的时候便会出售,过年时还会杀猪制作腊肉、香肠。“自家做的肉制品可比城里的肥多了。”男主人笑着说。平时家中荤腥较少,当天用来招待实践团成员的是煮土豆蘸辣椒面、粽子和辣拌凉粉。其耕地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和荞麦,但前段时间的冰雹灾害致使土豆产量锐减,正常情况下一块地能产700 - 800斤,受灾后仅能收获200 - 300斤。尽管有微信群提前预警,村民们面对天灾依旧无能为力。家中做饭采用砍柴烧火的方式,院子里整齐堆放着从远处山上砍来的柴火,“家旁边是保护区,不能随便砍柴。”男主人无奈地说。由于打工收入远高于种地,家中农活主要由女主人承担,男主人每月6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此前,他们以400 - 500元的价格出售了几头小猪,再无其他额外收入。男主人坦言,一家人渴望搬到县城居住,却因经济条件受限暂时无法实现。

这户人家的门上挂着羊角、鞋子等物品,这些都与毕摩教有关,承载着祈求家人和孩子健康平安的美好寓意,每年特定时间,他们都会举行相关仪式。屋顶上鸽子形状的小装饰物也格外引人注目,据向导介绍,鸽子在当地象征着祈福好运。此外,实践团还了解到彝族使用十月太阳历,当地彝族姓氏众多,如吉胡、说比、曲木等,共有一百多个姓,家族每三年会在市区举行聚会,且会提前向政府报备。当地严格区分白彝和黑彝,黑彝地位较高,若黑彝与白彝通婚,黑彝身份会降为白彝。如今,家族管理模式也逐渐与国家行政管理方式接轨,族长改称会长、总会长,负责财务等管理事务,以避免家族纷争。

图为这户人家门口挂的羊角和鞋子

离开这户人家后,实践团成员在村口路边遇到一位阿姨和一位奶奶正在缝制彝族传统服饰。能说普通话的阿姨告诉成员们,彝族传统服饰均由她们亲手制作。阿姨家的小女儿漂亮腼腆,虽不主动说话,但会积极回应实践团成员的招呼。返程途中,成员们还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小女孩,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刺绣,展现出彝族服饰独特的魅力。

图为阿姨和奶奶们正在缝制的彝族传统服饰

最后,实践团来到阿姨家的土地,亲身体验给玉米和四季豆拔草。烈日下,成员们弯着腰在田间劳作,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深刻体会到农事劳动的艰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玉米地里给玉米除草

此次实践活动,“彝”火相传实践团成员深入彝族聚居地,通过与村民交流、实地参观和亲身实践,了解到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增进了对彝族文化的认识,搭建起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在实践中感受到乡村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通讯员 张俏也)

上一篇:掘声延安!00后解码红歌“祖代码”

下一篇:重庆大学实践团探访河湾村民居状况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