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广东医科明心志愿服务队 - 小 + 大
2025年7月16日星期三上午,“原来流鼻血不能仰头,要低头、捏鼻、张口呼吸!”庆云镇中心学校的教室里传来一阵惊叹声。广东医科大学明心志愿服务队正在这里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我是小小包扎员”生命安全教育课,50余名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日常急救知识和包扎知识,迈出了守护生命的第一步。 从“摔倒”说起:一堂“会疼”的安全课 “谁愿意说说自己受过的小伤?”主讲老师话音未落,小手齐刷刷举成一片,这个问题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我上次爬树磕破膝盖,流了好多血”“我弟弟流鼻血被奶奶用纸巾塞住鼻孔”……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课堂瞬间成了“受伤故事会”。主讲老师顺势把话题引向正确的急救处理方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口诀,逐一讲解了流鼻血、小出血和大出血三种常见情况的处理步骤。课程围绕“流鼻血、小出血、大出血”三大场景展开。队员们把专业知识拆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低头捏鼻张口呼——流鼻血三步法!”“冲、擦、贴、抬、笑——小擦伤五步法!”“压、包、高、拨、稳——大出血五要诀!”朗朗上口的口诀配合手势操,孩子们边念边比划,教室里“快、准、轻、牢”的口号此起彼伏。 图为孩子们积极回答与包扎知识相关问题的场面。蔡逸纯供图。 从“看”到“做”:一条绷带串起的信任 最热闹的环节当属“我是小小包扎员”实操。主讲老师和助教队员首先示范前臂“螺旋包扎法”:绷带在手臂上翻飞三圈,每一圈都留下一指宽的缝隙,孩子们目不转睛,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松紧度以能插进一根手指为佳。”话音刚落,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两两组队。 轮到孩子们动手,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小朋友们第一次给同桌绑绷带,紧张得直冒汗。主讲老师倾下身子来,手把手帮他们调整角度。“老师,我学会了!回家要给爷爷包!”孩子们兴奋得眼睛发亮。短短20分钟,20多条白色绷带在课桌间穿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教学示范,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安全“播种”。对于乡村儿童而言,急救知识从“家长经验”上升为“系统技能”,意义远超课堂本身。首先,它填补了家庭照护的盲区。留守儿童多、祖辈监护知识老化,孩子一旦受伤往往只能“硬扛”。一次正确止血的示范,可能直接降低感染与二次伤害的风险。其次,它让“生命教育”有了可触摸的支点。低头捏鼻、螺旋包扎,这些动作把抽象的“珍惜生命”转化为具体的“我能救命”。当孩子们喊出“快、准、轻、牢”,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弱小如我,也能成为家人的守护者。再者,它是一次医学科普的“降维启蒙”。医学术语被拆成口诀、手势、具体的实践,专业壁垒被打破,乡村课堂因此与城市优质资源同频共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在突发时刻拥有自救与救人的底气。把急救课写进童年的必修课,我们今日埋下的一粒种子,或许就是未来某个危急瞬间的生机。 图为两个小女孩羞涩地展示她们自己的包扎成果。赵俊杰供图。 “原来急救知识也可以这么有趣!”临别时,五年级的小朋友拉着队员的衣角依依不舍。对于广东医科大学的志愿者而言,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们更加笃定所学能够照亮他人。”庆云镇中心学校校长则表示,乡村学校专业医疗资源匮乏,这样的课程填补了校本教材的空白,“今天种下的‘生命至上’种子,终将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下课铃响,孩子们把写有歪歪扭扭祝福的绷带高高举起,阳光穿过窗棂,照在一张张认真的小脸上,也照亮了乡村健康教育的未来。 (作者:广东医科明心志愿服务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