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非遗青衿行研团 - 小 + 大
当青春创意与古老技艺碰撞,会绽放出怎样的火花?7月13日至15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非遗青衿行研团”的6名学子,深入凤翔泥塑之乡陕西六营村,开展了一场“接地气、有温度”的三下乡实践。他们以沉浸体验触摸匠心,用青年视角破解传承密码,为千年非遗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7月13日,在村委刘主任的带领下,团队开启了这场非遗探索之旅。走进非遗展示馆,刘主任细致解读着凤翔泥塑的“基因密码”:从特有“板板土”的筛选捶炼,到矿物颜料的调配秘方,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祖辈的智慧。“每一抹色彩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指着朱红颜料,向同学们讲述着色彩背后的寓意。随后,三名队员在工坊老艺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挂虎上色。朱红铺底、墨笔勾“王”,原本素朴的泥胚在指尖渐渐显露出威仪。“原来‘匠心’就藏在土与火的每一次交融里。”队员管同学轻抚着未干的彩绘,心中满是感慨。 7月14日,团队走访了三类关键群体,勾勒出非遗传承的全景画卷。六旬传承人胡全让老人追溯着可至明代的技艺渊源,解析着泥塑独特的造型寓意,也坦言传承困境:“年轻人怕养不活手艺!非遗需要创新输血。”他还展示了融合现代元素的生肖泥塑,“让老手艺活在当下才是真传承。”村里的手艺人将小院改造成工作室,如今游客络绎不绝,“泥疙瘩变金疙瘩!”文旅融合让他们的家庭收入翻了倍。而作为推动者的刘主任,不仅展示了非遗产业园的规划图,更向学子们热情喊话:“用科技为泥塑插上翅膀!你们的创意是最好的传承力。” 7月15日午后,15名孩童在教室里开启了非遗探索之旅。队员王诗怡通过PPT讲解非遗概念,展示全国非遗地图,孩子们看着屏幕上的内容惊叹道:“原来家乡的挂虎和敦煌剪纸是一家人!”在“看工具识非遗”的游戏互动中,剪纸刻刀、绣花针等工具图片一亮相,孩子们便争相举手,“这是剪窗花的!”“那是绣凤凰的!”答对的孩子会获赠团队准备的小礼物,教室里小手如林,成为最动人的风景。孩子们还用方言描述挂虎特色,文化自信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根。 课堂结束后,团队将目光投向3名特殊儿童,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是留守儿童。队员们通过跳房子、翻花绳等童年游戏打破隔阂,与孩子们展开心灵对话,沉默的女孩渐渐主动分享起生活日常。当地志愿者感动地说:“你们不仅教知识,更给了孩子们向阳生长的勇气。”刘主任也忍不住点赞:“这些孩子眼睛都亮了!” 队长韩星宇总结道:“传承不在口号里,它在队员调色的指尖上,在孩童抢答的呐喊中,更在科技赋能非遗的蓝图里。”当Z世代用脚步丈量黄土地,当泥塑课堂照亮留守童心,这场实践生动证明:非遗传承的密码,既需要向下扎根的坚守,更需要向上创新的勇气——而青年,正是激活古老技艺的“青春密钥”。 (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非遗青衿行研团) |
上一篇:粤韵薪传:顺德韵传研学营收官
下一篇:青春筑梦反诈行,安全守护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