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沈阳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非遗刻纸焕活力

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童乐夕暖实践队 - 小 + 大

8月7日清晨,蒲城社区活动中心内暖意渐浓。沈阳师范大学童乐夕暖实践队在此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刻纸传承·生肖文化"为主题,为社区老人与儿童带来一场非遗文化体验课。活动通过统一的红色生肖兔刻纸教学,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为社区"一老一小"搭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 上午八点前,活动现场已布置妥当:长桌有序排列,各色彩纸、衬纸、刻刀及订书器等材料分类摆放,墙角的绿植为室内增添了几分生机。队员们还特意准备了刻纸艺术科普手册,分发给每位参与者,手册中收录了不同朝代的经典刻纸纹样,详细介绍了不同生肖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寓意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与刻纸艺术中常见的花草纹样结合,更添吉祥寓意。社区老人们陆续到场,静坐等候时翻阅着手册,时不时打量桌上的材料;孩子们则带着好奇聚集在桌旁,眼神中满是期待。九点整,活动正式开始。实践队队长时煊赫首先介绍了刻纸艺术的历史渊源与生肖文化的内涵,随后通过大屏幕展示统一设计的生肖兔图案——圆润的身形搭配竖起的长耳和圆润的前爪,造型既传统又不失童趣。她详细讲解了刻纸步骤,从纸张固定、握刀姿势到线条处理,逐一进行示范,银亮的刻刀在红纸上游走,很快勾勒出清晰的兔子轮廓。

(图为实践团为参与人员进行刻纸讲解 时煊赫供图)

实操环节中,队员们分组提供指导。老年组中,75岁的张奶奶起初因手部微颤难以控制刻刀,在队员的辅助下逐渐掌握力度,随着兔耳、身体等部位陆续成形,她的动作愈发熟练,还不时向身边的孩子讲述年轻时贴窗花的往事;儿童区里,8岁的小雅在队员引导下完成兔眼雕刻后,兴奋地向同伴展示成果,带动起现场的活跃氛围。实操间隙,队员们组织了"生肖故事会"小环节,邀请老人分享相关的记忆,小雅听完后主动表示要把作品送给奶奶,逗得众人欢笑不已。

(图为实践团对参与人员进行指导 时煊赫供图)

活动过程中,老人们专注于线条的精准刻画,不时借助光线检查细节;孩子们则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节奏,活动室里此起彼伏的刻纸声与轻声交流交织成温馨的场景。临近中午,10余件红色生肖刻纸作品完成,大家将作品整齐贴在展示板上,远远望去,一片喜庆的红色中,一只只生肖小动物形态统一却又各显神采——老人作品的沉稳线条与儿童作品的稚嫩笔触形成有趣对比。张奶奶看着展示板上的作品,露出欣慰笑容;社区工作人员用手机拍下这一幕,感慨道:"这些刻纸不仅是作品,更是连接代际的纽带,让老手艺有了新传承。"

社区工作人员到场查看时表示,此类活动既丰富了儿童假期生活,也为老人提供了精神陪伴,更让非遗文化在互动中得到传播。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带着自己的作品离开,不少人表示期待后续类似的文化体验活动。

(图为实践队持队旗与老人儿童合影 时煊赫供图)此次实践活动中,童乐夕暖实践队以刻纸传承为主题,借特色课程搭建起温暖桥梁,将非遗温度融入社区陪伴场景。活动里,老人与儿童携手,在刻纸技艺的教与学互动间,沉浸式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生肖文化化作情感纽带,打破代际隔阂,更让老人的闲暇时光添彩,为儿童的课余生活注入文化养分。这一尝试,既为非遗活态传承拓展路径、注入人文温情,也切实以非遗之美,丰富老幼群体精神生活。队员们坦言,未来会持续深耕社区,探寻更多非遗项目,让传统技艺在生活滋养下,持续绽放新活力,成为连接代际、点亮日常,不断丰富老人与儿童生活的文化微光。

上一篇:广工学子赴东莞:聆听醒狮故事,赋能非遗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学子三下乡:传承非遗文脉,让古老技艺在宣讲中“活”起来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