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程真 马锐 - 小 + 大
2025年7月25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红·实践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6名队员,在河南省周口市开展“古艺薪火,新韵华章”非遗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的重要思想,系统介绍周口地区泥泥狗、淮阳芦苇画、太康道情戏、逍遥镇胡辣汤等多项非遗技艺,让当地群众深入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 当日下午3时30分,实践队成员抵达七一路文明社区。社区教室布置得井然有序:30余套桌椅沿中轴线整齐排列,前方投影设备已调试完毕,讲台一侧的展台上,泥泥狗实物、逍遥胡辣汤传统配方抄本等展品依次陈列,为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4时整,随着社区居民陆续入场就座,宣讲活动正式启动。队长程真制作的精美幻灯片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与视频,通过视听的完美结合,再加上主讲人任雪松的精彩讲解,观众对周口非遗的深厚韵味感受颇深,周口代表非遗有象征先民对宇宙思考的泥泥狗,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太康道情戏,有险与美精妙结合的周口杂技,还有香气四溢的逍遥胡辣汤…… 图为泥泥狗实物展示 程真供图 图为主讲人任雪松宣讲开场介绍 董依晨供图 实践队在宣讲中着重阐述,对周口非遗的创新挖掘正催生出可观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能。以淮阳泥泥狗为例,当地传承人将传统“人面兽身”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出笔记本、挂件等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年销量突破8万件,带动周边5个村落的20余户家庭参与制作,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让沉睡的泥塑技艺成为“指尖经济”的新载体。太康道情戏则借力短视频平台实现破圈,艺人用方言改编的防疫宣传、乡村振兴题材唱段,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3000万次,不仅让这一古老剧种收获大批年轻粉丝,更成为基层政策宣传的“鲜活教材”。而逍遥胡辣汤通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从街头小吃升级为涵盖速食汤料、文化体验店的产业矩阵,带动西华县上游香料种植、下游物流运输等产业链环节,相关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3亿元,让一碗汤串联起从田间到餐桌的致富路。这些实践印证,非遗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以时代视角为老手艺注入新动能,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传统文化在服务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任雪松讲解非遗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胡颖供图 图为主要非遗合集 程真供图 宣讲进入尾声时,实践队成员集体发出倡议:“周口非遗不是散落的珍珠,而是串起千年文脉的项链——泥泥狗的纹路里有先民的宇宙观,道情戏的唱词里有百姓的生活史,胡辣汤的香气里有市井的烟火气。这些文化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守护:可以带孩子走进非遗工坊触摸传统,能向外地亲友讲述家乡非遗故事,愿为创新传承出一份力。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接住老祖宗的接力棒,以创新之力让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让周口的文化根脉代代相传。” 最后,宣讲团成员胡颖和董依晨还向听众关于宣讲活动展开采访,去了解群众通过此次宣讲对周口非遗文化的认识以及在传承非遗上的看法。“今天的宣讲像一场‘周口非遗全景展’,从泥塑到戏曲再到美食,把咱家乡的宝贝一一讲透了。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家乡非遗,守护好非遗。”“以前只知道这些是‘老家特色’,现在才明白每一项都是有故事、有智慧的文化遗产。看着这么多非遗在身边,作为周口人特别自豪,这种自豪感就是最实在的文化自信。”“宣讲中讲到的芦苇花制作工艺让印象十分深刻,他讲制作过程中温度要控制在0.5摄氏度,十分精湛,让我感到很震撼……”这是听众的集体心声。 图为董依晨采访居民听众 胡颖供图 图为胡颖采访居民听众 董依晨供图 此次非遗宣讲活动近距离向周口市民宣传了周口的一系列非遗文化,呼吁民众保护周口非遗文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思想。周口大地上的非遗瑰宝,是历史镌刻的文化密码,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未来,周口将持续深耕非遗保护的沃土,让太昊陵庙会的鼓点敲得更响,让淮阳泥泥狗的色彩涂得更亮,逍遥胡辣汤的香气飘得更远,让周口杂技走向世界舞台……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这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必将在新时代的滋养中愈发鲜活,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绽放永恒光彩。 (作者:程真 马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