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阳潇 栾宇宸 张梓桐 张琦翊 - 小 + 大
8月8日电(作者: 阳潇 栾宇宸 张梓桐 张琦翊)七月的巴东,长江畔的风裹挟着柑橘的清香,掠过官渡口镇晴帆园社区的活动广场。30 余名孩子坐在长桌前,手中的彩笔在画纸上勾勒出斑斓的纹样 —— 这是湖北大学 “星星船” 志愿服务队带来的 “西兰卡普纹样创作课” 现场。作为移民安置社区,晴帆园 60% 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其中半数为土家族后代。当土家织锦的传统纹样遇上孩童的奇思妙想,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正在这片土地悄然生长。 巴东县地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更是土家文化的富集地。这里的 “西兰卡普” 织锦技艺被誉为 “土家之花”,距今已有千年历史,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剪纸则以 “一剪传情” 的灵动,承载着族群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外出务工,非遗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尤其在晴帆园这样的移民社区,留守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更显薄弱,这正是团队将非遗课程引入社区的初衷 ——“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文化根脉。”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何为“西兰卡普”,团队成员张琦翊首先系统地讲解了其历史背景与流程:“这是独属于我们土家族的一项非遗文化,在土家语中,‘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俗称花铺盖子。”配合着色彩缤纷的图案,配合着色彩缤纷的图案,图案背后独属于土家族的动人故事被徐徐展开。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这些专注的眼神,正在与百年土家文化产生奇妙的共鸣。 ▲图为孩子们学习西兰卡普课程 栾宇宸摄 团队成员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三种不同的纹样和彩笔,让他们“以画代织”进行纹样的设计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一边指导他们用色彩鲜艳的水彩笔进行涂色,一边耐心讲解纹样的寓意:“看,这个太阳花纹代表着光明与热情;阳雀纹呢,象征着平安和家庭和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涂画的同时,轻松理解了纹样背后的美好寄托。 据悉,“星星船” 服务队注重非遗教学的创新性与在地性,在此之前,团队成员已在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信陵镇大坪社区和西瀼坡社区都开展过与当地特色相关的非遗文化课程。团队成员们还将孩子们完成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细致的裁剪和拼贴,共同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拼贴长卷成品。这幅长卷汇聚了孩子们对“西兰卡普”这一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别样光彩。 ▲图为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成品展示 栾宇宸摄 ▲图为信陵镇西瀼坡社区成品展示 郝浚彤摄 除了“西兰卡普”,团队成员还带来了同样别出心裁的剪纸课程。在简单展示几件精巧的剪纸成品后,手把手教孩子们勾勒、折叠、下剪,“你看这个图案是需要用到五叠的,再从这边绘制图案。”“老师你看我这样画花纹可以吗?”“哈哈你这个剪出来像牛爷爷的面具……”不一会儿,一张张红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蝴蝶和各种样式新颖的剪纸作品,每一件都充满了童趣和创意。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图为团队成员展示剪纸作品 栾宇宸摄 7月31日,服务队成员抵达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带孩子们开启非遗“扎染”的世界!“哇这些都太漂亮了吧!”所有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听着团队成员的讲解,欣赏着显示屏上一幅幅精美震撼的扎染作品:“这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独特的工艺,要完成一件作品主要有浸泡、捆绑、染色、密封、晾干五个步骤。”到体验环节,孩子们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有的照着教学内容一点点修改着自己的堆叠和捆扎方式,有的思索半晌自由创作,最后方巾被皮筋以五花八门的形式缠绕,一只只欢欣雀跃的小手将它投入“染缸”之中。 ▲图为帮孩子拆开方巾 栾宇宸 摄 浸泡时间结束,所有孩子围作一团,伸长脖子盼着自己的作品早日“出炉”。成员们用剪刀剪开一层层皮筋,蓝白相间的图案应声展开,活动室里的惊呼声此起彼伏:“老师你看,我这个图案像不像一个六芒星!”“你这个像奥特曼的宇宙光波!”“你的怎么能扎出这么齐的格子?” 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互相比对,还有的急着问“这个扎染能用不同的颜色吗?”有的已经在商量“明天我要带块大点的布再来扎”。那些藏在一阵阵惊呼声里的期待,让非遗文化跳出了“古老技艺” 的框架,以孩子们能触摸、能创造的模样,悄悄在心底生了根。 ▲图为孩子们的扎染作品晾晒 栾宇宸 摄 ▲图为非遗文化课堂的部分作品集 阳潇 摄 课堂启新苗,游学助成长。在社区负责人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成员与晴帆园的孩子们一同走进巴东非遗文化展览馆。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九佬十八匠”的一件件器具悬于两侧,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包浆,仿佛在诉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匠心”的过往。纤夫文化展区里,孩子们摸着粗麻绳跃跃欲试,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拉起绳子弓腰迈步,学着号子“嘿哟”发力,切身感受着纤夫的艰辛。“同学们看这个门的设计简约,但是它长得像不像‘非遗’两个字,跨过这个门意味着要承担起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展馆负责人的讲解生动细致,在她的话语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本土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非遗文化传承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和孩子参观非遗展览馆 栾宇宸摄 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一面长16米、高1.1米的墙悄然变了模样。湖北大学“星星船”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带领五里堆社区的孩子,在这幅巨大的“画布”上绘制了独属于巴东的印记。参考巴东本地的农业产业和文化内涵,成员们选定了脐橙、长江和巴东长江大桥等特色元素,用三天时间进行测量和1:1图案的设计。傍晚江风裹挟着暑气,却无法消散成员们的热情与信念。二十天的时间里,成员们先对图案整体的线条和人物进行勾画,随后带着孩子们调色、大面积涂色,再自行补充图案的细节。 ▲图为墙绘全貌 张琦翊 摄 “我们一起涂这个橙子!”“我来画这个屋顶!”孩子们举着刷子,争先恐后地往前凑,仔细把橙黄色颜料均匀涂在脐橙图案上,生怕留下空白;有的蹲在一旁,专注地勾勒房子屋顶的线条,偶尔抬头看看身边的同伴,互相提醒着细节。大家分工协作,手里的刷子在墙面上移动,不一会儿,画布上的脐橙就有了饱满的色泽,屋顶也渐渐清晰起来。二十天墙绘之旅结束,孩子们蘸着红、黄、蓝等颜料,在墙根按下一个个小巴掌印,为这幅刻满巴东印记的作品,落下了属于他们的独特一笔。 ▲图为孩子们为墙绘涂色 社区人员 摄 ▲图为孩子们印手印 阳潇 摄 如今,巴东的各个社区里,孩子们的西兰卡普作品、剪纸、扎染方巾被精心保存着,有的挂在社区墙上,有的被孩子们珍藏,陪伴成长。这些带着童真的作品,像一颗颗文化种子,在社区土壤里悄悄扎根。而 “星星船” 的青年们,还在继续探索——成员们后续开展了“青春荆楚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探访了当地的大面山和无源洞等自然风光,感悟巴东县博物馆里藏着的千年历史,渴望用更新颖的方式将巴东的文脉播种在童心之中。 ▲图为巴东风景图 栾宇宸 摄 长江的水静静流淌,见证着社区里的传承与创新。当青年的热情遇上社区的需求,当古老的非遗遇上孩子的创意,文化的根脉正在社区里悄然延伸。这不仅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 —— 让非遗扎根社区,让青年担当使命,让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长,方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